20世纪即将过去,留下了鲜明的轨迹。21世纪即将到来,正准备迈开雄健的步伐。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它经历了崎岖曲折的路程,也取得了伟大丰硕的成绩。这100年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前半个世纪已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钱穆,以及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杰出的历史学家,100年出不了几位。司马迁死后140多年产生了班固,班固死后50多年产生了荀悦,又过了近40年,产生了陈寿。至于裴松之、袁宏、常璩、范晔、沈约更晚于陈寿一二百年。11世纪产生了欧阳修、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12世纪产生了郑樵、李焘。18世纪,历史学极盛,产生了全祖望、王鸣盛、赵翼、钱大昕、章学诚、崔述。20世纪的历史学家更是群星灿烂,代表作更多,成就更加突出。最重要的是:在20世纪前期,历史观、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飞跃,传统史学完成了向近代史学的跨进,著述体例也有了根本的变化。20世纪后期,中国历史学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等等。历史学科的各个部门中都涌现出许多专家,无论通史、断代史、地区国别史、各种专史都产生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第一,进化史观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自从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社会进化学说风靡全中国,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均奉之为圭臬。在此以前的中国传统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社会历史越古越好,上古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中国的道统。越到后代,大道衰微,历史越益退化。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认为:史学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页。)。这一历史观的转变,从今文学派和康有为已经开始,他们的历史观已有进化史观的因素。梁启超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受到时代的刺激,更加鲜明地提出历史是前进的运动。同时的章太炎则认为:历史要“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梁启超和章太炎在许多观点上存在分歧,但都认同于“人群和社会的进化”。后来,顾颉刚说:“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历史的观念。”(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随着当时政治上的大变革,梁启超提出“史学革命”的主张。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注:梁启超:《新史学》。)在此以后的历史学家,包括王国维、陈垣、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以及更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无不信从近代进化史观,以此作为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进化史观不但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同时还强调历史的因果关系,有“公例”可寻,优秀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哲学的素养。因此,本世纪早期的历史学家们除史料的搜集、考证之外,又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历史上的各种因果关系。 近代进化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几乎和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它促进了思想解放,使人们摆脱迷古崇古的思想束缚。五四运动发动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这是伟大的进步。这种批判也以进化史观作为其思想武器之一。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即是基于历史进化的思想,这样就产生了疑古辨伪思潮:不仅认为远古时代不是美好、进步的,儒家宣扬的远古黄金时代纯属子虚乌有,而且怀疑书本记载,否定古史传说。这种疑古的观念和态度有其片面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它的历史功绩,即在廓清古史迷雾方面曾有贡献。古代传说中的东西不可全信、深信,但也不可完全丢弃。古代传说中包含着历史真实的颗粒。顾颉刚等认为:通过辨伪祛疑,才能还历史以真实面貌。其功绩不可泯灭。 第二,唯物史观的运用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伟大进步。历史学仅仅具有进化史观,承认社会历史进步还不够,它还不能解释许多复杂的历史现象。自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中国的历史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相对于进化论来说,是更高层次的理论,它承认进化史观,包含了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并超越了进化史观。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受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具有进化史观的学者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到唯物史观,二者是相通的。我们不能把二者理解为是相互对立的。那么,唯物史观给史学增加了什么新内容呢?一是唯物史观在承认历史是进步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同时,明确提出客观世界是被规律所制约的,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当然,在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要牢牢记住,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一样。社会有人参与,主观可以影响历史进程。历史规律不像自然界规律那样单纯,而是掺进了人的活动,通过偶然来实现必然,所以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更加复杂。但历史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且历史具有客观性规律,不是主观性规律,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一点不仅与唯心史观不同,与进化史观也是不同的。后来出现的弊端是把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看待,过分强调客观而无视人的作用,陷入了机械唯物论。20世纪史学产生这样的流弊,原因就是对唯物史观的误解。二是承认历史是前进的,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经济原因。历史发展是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是最重要却不是唯一的环节,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决定作用,又会陷入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要重视历史发展中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重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地理的种种因素。因此,唯物史观一方面区别于唯心史观那种把英雄人物或思想、政治和上层建筑视为决定历史发展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区别于机械唯物论不承认其他因素起作用的观点。我们承认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给我们认识上增加的新内容。三是唯物史观把阶级斗争看做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阶级存在于一个统一体内,各阶级之间既有矛盾对立性,又有相互统一性,我们既要看到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存在及其作用,又不能把社会看成仅仅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把阶级斗争绝对化,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在本世纪,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学术的指导作用,这是事实。同时也要承认,唯物史观与传统史学及进化史观虽然不同,但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吸收了过去史学的精华,认同于进化史观而更加科学化。过去往往把它们对立起来,抹煞了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之间的联系,这应该引以为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