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郭小凌。西方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傅斯年。历史语言所工作之旨趣[A],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蒋大椿。近四十年来史论关系研究综述[J].历史研究,1992(2)。 [4]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83(2)。 [5]王学典。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熊德基。略谈史与论的关系[J].光明日报,1981-06-08. [7]黎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要求[J].历史研究,1983(1)。 [8]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2)。 [9]罗福惠。历史研究辩证法三题[J].江汉论坛,1983(1)。 [10]陈启能。论历史事实[J].史学理论,1987(4)。 [1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杨向奎。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考据[J].中国史研究,1983(2)。 [13]赵轶峰。论历史认识的相对性[J].历史研究,1988(1)。 [14]朱本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是科学假说[J].历史研究,1989(2)。 [15]雷颐。自然观与历史观[J].史学理论,1988(3)。 [16]张亦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规范问题[J].历史研究,1988(3)。 [17]何平。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J].史学理论研究,2000(1)。 [18]崔文华。历史-历史学系统的结构[J].史学理论,1989(1)。 [19]赵吉惠。80年代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与困惑[J].学术月刊,1994(5)。 [20]郭国灿。新时期十年史学主潮的逻辑演进和评价[J].史学理论,1989(3)。 [2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历史学两重性片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8(1)。 [22]张耕华。从怀疑论、配景论说到历史学Ⅱ的普遍性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1999(1)。 [23]林璧属。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真理性[J].史学理论研究,1997(3)。 [24]刘泽华。“史学危机”与历史再认识[J].书林,1986(2)。 [25]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A].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5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6]章开沅。现代化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A].历史学年鉴[M].1995. [27]庞卓恒。历史学与新时期[J].光明日报,1988-04-06. [28]刘家和。评《河殇》的历史观。史学理论,1989(1)。 [29]李华兴。史学如何走出低谷[J].史学理论,1988(4)。 [30]许纪霖。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J].读书,1999(7)。 [31]邓正来。化解整体的社会科学观--“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讨论的讨论[A].《中国书评》选集[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