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动态(2017年第一期)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0:11:3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孔敬 参加讨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 近期,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主要探讨了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等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李俊杰等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基于贵州六盘水市的调研》(《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根据水贫困的相关理论,以煤炭开采与碳排放为研究切入点,提出新的概念"碳贫困",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实地调研显示,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出现"富饶的贫困"是一种灰碳贫困,原因与煤炭价格、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分配机制、农民权利密切相关,破解灰碳贫困的关键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争取碳交易的市场化补偿,创新资源开发补偿方式,拓展农民发展权,从而实现精准脱贫。作者提出的解决灰碳贫困的路径,具体包括: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巩固基础谋求长远发展。接续产业方面,利用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合理确定煤层气勘查开采区块,建立煤层气、煤炭协调开发机制。替代产业可利用“中国凉都”的气候资源和独特的山地景观,创新产业业态,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二是通过碳交易,获取火电外输的市场化补贴,借助外力发展。以2017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为契机,提出一种设想,以输出的电量为基础,计算火电的耗煤量,煤炭燃烧产生的CO2量,再通过碳交易市场(构建一种交易机制),进行碳交易,由使用火电的发达地区或者单位,支付费用,实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三是设立村集体可持续发展基金,整合农村资源,建立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农村资源、资金分散导致脱贫难,农民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发挥村集体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能动作用,创新煤炭开发占用农村集体资源补偿方式,设立村集体可持续发展基金(来源于煤炭企业的补偿费,未来可能有碳交易资金等)。四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摆脱灰碳贫困,实现绿色发展。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资源,产业单一,环境污染。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农民发展权受限,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够,关键是以绿色产业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以获得更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增强摆脱灰碳贫困的内生动力。如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综合服务性高,产业带动能力强。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王美英在《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凉山布拖县的调查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阐述了布拖县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及凉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心地带,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经济发展底子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普遍贫困、临界贫困突出问题,为凉山久扶不脱贫难点地区。认为布拖要实现脱贫解困,应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坚持民族性和生态型扶贫开发,着力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和就业带动,加强禁毒防艾社会贫困治理,促进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阻断贫困代继传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协同发力,避免扶贫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及持续性,才能最终摆脱贫困,实现与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者提出了针对凉山布拖县的具体发展对策:一是注重精神扶贫,进一步激发主动脱贫发展动力。扶贫先扶人,治贫根本在于治人,脱贫致富要靠人的力量,加强扶贫小奔康思想引领,耐心细致打开心结,使群众思想观念脱贫才能真正脱贫。二是加强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布拖立体气候明显,光、热、水等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富集,其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是布拖后发赶超的潜力和优势所在。三是加快人文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脱贫带动。布拖旅游人文资源丰厚,为彝族原生态文化富矿区之一。突出彝族文化优势,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建构发展,营造出丰富细腻的旅游视觉体验,可释放传统地域文化价值功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效益之间的快速转化。四是加强教育发展,进一步增强脱贫内生能力。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持续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五是加大医疗扶贫力度,进一步化解因病致贫困境。抓医疗扶贫,就抓住布拖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聚集社会资源,聚焦医疗抚贫,加大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扶持行动。同时,加强本土化医疗队伍建设,借力精准扶贫,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造福病人。六是加强移风易俗,进一步摆脱陋习致贫桎梏。部分群众受不良民俗习惯影响,婚姻聘金不断飙升,丧葬仪式竞相攀比,大肆杀牲置酒操办,加重了群众的负担,许多家庭债台高筑而赤贫。当前,应围绕“四好”创建活动,把着力推进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勤俭节约之风,作为撬动群众减负脱贫的杠杆。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黔京等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健康现状调查与健康精准扶贫策略研究——基于云南省的抽样数据》(《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一文中,阐述了在各类致贫原因中,由健康水平恶化所引发的"因病致贫"最为常见。通过多阶段PPS抽样,对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中心区域州(市)的10个县885户农村家庭进行健康扶贫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医疗卫生支出比例高、老年人口患病和共病现象严重、劳动力患病风险大、健康教育缺乏等问题。结合调研数据和相关资料,提出了完善云南省健康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政策建议:一是实施“六位一体”健康减贫工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临时救济+慈善救助+医疗救助)。二是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强度和精准度。三是加强健康管理教育和改善贫困地区村居公共卫生环境。大力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引导城乡居民合理膳食、用药。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的传染病、地方病、慢病防治工作,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定、长期的契约式服务关系,逐步为贫困村、贫困家庭和老年人口提供相对完善便捷的体检诊断服务、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尽快完成贫困地区村居公共卫生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四是尽早建成贫困地区大数据健康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五是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全科医生人才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贫困地区住院医师规培,合理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收入,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加大对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建立贫困地区与对口帮扶地区医师交流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孙菲、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王文举在《中国农村贫困成因区域差异性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一文中,近年来,虽然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国贫困家庭比例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现递增趋势,不同地区致贫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论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中国不同区域农村家庭致贫原因及扶贫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印证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进而得出实施全面脱贫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致贫原因采取针对性方针政策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