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

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和战争是当时国家政权的两项根本任务,因此祭祀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事情。对于统治者来讲,祭祀更是国之大事,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方法,万万马虎不得。所以,作为古代政治中心的都城必然成为宗庙祭祀建筑的集中地。
    随着国家的出现,宗教和祭祀愈益受到重视。反映商王朝文明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都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周王朝更是治礼作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法宝。
    秦文化继承周文化而来,虽然秦民族是信奉法家、提倡功利主义的,但对礼制建筑也是不马虎的,秦人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西周以来的礼制传统,包括周人祭祀天帝和宗庙社稷的做法,同时又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秦都城中的礼制建筑
    秦都城中的礼制建筑,比较重要的是郊祀、宗庙和社稷。
    (一)郊祀
    顾名思义,郊祀一定是在都城的郊区对天(上帝)进行祭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注:班固:《汉书·郊祀志》,中华书局,1962年。)秦人的祭天活动,主要的地点在都城的附近。
    秦人祭天的传统是非常悠久的,始于秦襄公时期。《史记·秦本纪》云:“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駠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年表〉云,立西畤,祠白帝”。
    “畤”是秦人祭天的建筑。“畤”的本义,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史记·封禅书》:“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史记索隐》引《汉旧仪》云:“祭人先于陇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三苍》云:“畤,埒也”。
    《史记·秦本纪》《索隐》云:“畤,止也,言神灵之所依也。亦音市,谓为坛以祭天也”。
    从上述文献记载,笔者认为“畤”应为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建立的祭天的建筑,其形制应该是封土为坛。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祭天建筑,后来发展为上有房子的建筑,北京的天坛应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西畤应在甘肃省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附近一带。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发现了秦先公的大墓,按照历史上帝王陵均离都城不远的规则,其都城也应在此附近,这与史书记载的秦早期都城西犬丘位置基本是吻合的。那么西畤也应在都城附近。另外,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西也有数十祠”,此处之“西”字乃指西县,可见位于今天的甘肃礼县在当时的祭祀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它是秦人开始发迹的地方。
    祭天本是天子礼仪,襄公以诸侯行郊天之礼,所以后人多认为这是一种僭越礼制的行为。襄公时创立的祭天传统,到建都栎阳后,得到继承,又在栎阳设立畦畤,雍城和咸阳时得到发扬光大。
    雍城在秦人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秦德公开始建都到秦灵公出于军事目的迁都泾阳,作为都城长达255年。礼制建筑在此多有修建。因此在秦人的心目中雍城有着崇高的地位,“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秦人祭上帝,立有“四畤”。因为“四畤”所在的地点,都在雍地,故称为“雍四畤”。
    在《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中可以看到很多当时在“四畤”进行祭祀的实例。对于雍四畤遗址的确切地点,田亚岐先生曾经作过实地踏查和考证。(注:田亚岐:《秦汉置畤研究》,《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认为:
    鄜畤:祠白帝,秦文公立,在陈仓。即秦汉蕲年宫遗址,在陕西凤翔县长青乡孙家南头村遗址,这里曾出土有蕲年宫瓦当等建筑材料。
    密畤:祠青帝,秦宣公立,在雍都渭南某地。即羽阳宫遗址,位于今陕西宝鸡市东卧龙寺车站西北的陈仓县故城,这里曾出土羽阳临渭、羽阳千秋、羽阳千岁、羽阳万岁等文字瓦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