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英万建中]民间文学研究中考据方法的运用与策略——以钟敬文先生的研究为例(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39 中国民俗学网 陈祖英 万建中 参加讨论
三、民间文学研究的考据策略及意义 考据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问,却常被视为保守、陈旧、枯燥,充满诗人气质的钟先生怎么愿意埋头于“故纸堆”呢?客观上,正如胡适所说的,考据是“科学方法所不可少的主要分子”,具有“科学”的精神,他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将考据与西方的学术方法进行了比较,说“近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渐渐地懂得,假设和证验都是科学方法所不可少的主要分子”,“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17]称考据为朴学,是指考据质朴求实、不尚虚谈的学术风格而言的,考据还有实学、汉学、制数学、名物典制之学等不同名称,可见考据在中国学术运用上的悠久。陈垣先生也说:“考据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据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18]钟先生本人常说:“全信书不如无书。”文献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后代学人要借助它们;另一方面,文献也是由人写就的,人无完人,后代学人要“看看再说”,主张“无论什么材料都要过一遍脑子”[19],也即是要求后代学人运用文献时要先研究研究,不可盲目乱用,目的是科学的求真求实。同时钟先生还强调资料能不能借用,如何借用,一切应由研究对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 除客观原因之外,钟先生考据方法的运用更有深层的主观原因。钟先生曾说治学首先得有“道”,道是治学的根本,有了“道”才会有“术”,有“术”却不一定有“道”。[20]钟先生的道便是他毕生心系民族大众文化的中国心,是他始终把人民、民间文学、民俗、民俗文化,作为他献身的神圣、崇高的对象。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形成一种决心:“要在我们这既贫瘠(主要指理论等)又丰饶或比较丰饶(指现实资料及历史遗产)的祖国学术土地上,建立这门科学(指民俗学――笔者注)的花林。”[21]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理想,宏大的目标,在研究方法当然也包括考据方法的运用上,钟先生是有相当的自觉意识的。胡适1946年曾著文,指出有些文人轻谈考据,不存敬慎态度运用考据,“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考证学还缺乏自觉的任务与自觉的方法。任务不自觉,所以考证学者不感觉他考订史实是一件最严重的任务,是为千秋百世考定历史是非真伪的大责任。方法不自觉,所以考证学者不能发觉自己的错误,也不能评判自己的错误。”[22]而钟先生却总是自觉地在论文的结尾处检讨不足,诸如材料搜集不周,意见表达得非常率略,考察不够充分等,充分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钟先生有自觉的考据意识,但他运用考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就与中国传统上多数考据学家的为考据而考据大不相同,甚至在“五四”以后,中国文学研究也出现考据化倾向:即重考据而轻欣赏。正如朱光潜说的,考据所得的“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23] 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审美特质。同是用考据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更多注意的是其史料价值而非美学价值,在《孟姜女故事研究》结论部分,顾颉刚写道“我们懂得了这件故事的情状,再去看传说中的古史,便可见出它们的意义和变化是一样的。”“我们若能了解这一个意思,就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古史的真相,而不至再为学者们编定的古史所迷误。”[24]可见他是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来解释中国古史的形成和发展。而钟先生着眼点关注的不是史料价值,更多的是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特点等学科性质,是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由于着眼点不同,意趣指向也不同,顾颉刚找材料来证明的是历史的真实,是现成的结论,而钟先生的考证为的是从现实材料中抽引出来新的结论,为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如《槃瓠神话的考察》下篇对槃瓠图腾性质的确定;《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对故事所含质素的探讨;《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中对两国同型故事的比较等。 最后,从考据的著述角度看,钟先生的论文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语言清新晓畅、故事优美动听,而且他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考证有种诗意氛围。钟先生论文正文部分很少像传统考据家那样罗列材料、详述考证过程,他总是以一种谦和的商量口气论述,如《槃瓠神话的考察》文中引了郭璞的记录后提到:“在晋朝还有一向题作郭氏所著的《玄中记》,其中也载有这个神话,大体上和上面所引的郭璞注文相同,署名上所谓‘郭氏’也许就是郭璞吧。”接下去文中并没有详细地去考证这“郭氏”到底是不是“郭璞”,而是在注释部分,钟先生给予了补充材料:“例如,宋朝罗苹曰:‘《玄中》之书……不知撰人名氏。然书传所引,皆云:‘郭氏《玄中记》’。而《山海经》记狗封氏事,与记所言同一,知为景纯。”[25]钟先生在下论断时,哪怕是注释部分的一则小小考据材料,态度都是很谨慎的,用语也很有弹性。他一向认为:“学术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太绝对化,太绝对化了反而不科学。因为学术探讨是没有绝对真理的。既便有了99%的证据,也不能忽略和排除1%的‘例外’”。[26]此外,钟先生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心中总是想着读者,为了使行文具有条理清楚,明晰晓畅的可读性,为了不因考据而离开民间文学审美形象本身,钟先生通常将诸如版本、来源之类的旁证材料放在注释部分。为此读者会看到有的考据并不深入,有存疑处也如实地记下,如《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有一句注释是:“此书旧云‘郭氏撰’,作者的时代及名字不详(有人以为郭氏就是郭璞,恐未免误会)”。再比如“句氏《搜神记》,似从来未见著录。它著作的年代,不能详知。但以同时被发见的许多通俗文学作品推测起来,当在唐代,或在这前后,所以把它和当时(唐)的传奇比较”[27]。虽然这些材料的作者或著作的相关信息不详,但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也不影响钟先生提出他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独到见解。反而是在读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著作时,感觉是一位和蔼老者,面对面地给你故事,娓娓动听富有诗意,还时不时地运用委婉的语气促你思考。 总之,考据作为中国本土的一种注重客观实证的学术研究方法,是做民间文学研究的必要步骤,必由之路。钟先生对考据方法的运用巧妙而充满诗意,他的民间叙事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不仅达到当时学术界的至高点,而且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学术光辉。他扎实的考据功夫、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论文中大部分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至今也没有被超越。他考据时避免烦琐,使读者易懂;他举证时,选择最具说服力的;他行文时,注意方法,线索清楚,论据分明;他考据时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兼有文学情趣。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民间文学研究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注释: [1]汪启明.考据学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10.22-23 [2]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3]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 [4]钟敬文.我在民俗学研究上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A].钟敬文.婪尾集[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86 [5]柳树滋.钟敬文先生与马克思主义[A].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03 [6]钟敬文.加强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工作[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68 [7]钟敬文.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民间文艺学[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9 [8]鲁迅.破恶声论.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 [9]钟敬文.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13-214 [10]钟敬文.作为民间文艺学者的鲁迅[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77 [11]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A].董晓萍选编.钟敬文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2013.278 [12]汤学智.同研究对象交朋友――钟敬文教授谈治学[A].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658 [13][15]郭英德,于雪棠编著.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0,411-412 [14][27]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89,587;585,590 [16]万建中.钟敬文民间故事研究论析――以二三十年代系列论文为考察对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5 [17]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A].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6,94 [18]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第六[A].陈垣.通鉴胡注表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5 [19]苑利.我眼中的钟老[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人民的学者钟敬文[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05 [20]汤学智.“钟山”有珍宝——钟敬文教授访谈记[A].杨哲编.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生涯·学艺自记与学界评述[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09 [21]钟敬文.我的民俗学探究历程——《民俗学说苑·自序》的一节[A].杨哲编.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生涯·学艺自记与学界评述.[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12 [22]胡适.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A].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30 [23]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A].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9 [24]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古史辨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A].顾颉刚著,王煦华编.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4-105 [25]钟敬文.槃瓠神话的考察[A].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18 [26]万建中.钟敬文的治学态度――以钟敬文早期学术论文为例[N].光明日报.2002-01-22.(B04) (本文原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