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05 《史学理论研究》 董恩林 参加讨论
表现之二是树正朔、易服色。“正统”一词最早在西汉出现时,就包含历法正朔意义。《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载:“《记》曰: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所谓“五始”,颜师古注云:“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是为五始。”可见,“五始”既包括历法季节之始“正朔”,又包括王者之始“天命”,这里的“正统”也就既指正历法之统,又指正王位受命之统。司马迁《史记》中多次提到《记》或《史记》,故这里的“记曰”应该是指先秦史记,表明“正统”一词应是先秦之物。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早在远古时代就十分重视历法,而历法重在以何时为岁首,即以何时为正月朔(初一),这就是“正朔”的来历。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阴历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今阴历十二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今阴历十一月),这就是所谓“三正”。古代帝王天子都以颁布历法供天下诸侯行用为己任,亦以此为获得天下承认的标志,故每年冬的一件大事便是颁布次年历法正朔给诸侯;诸侯则以行用天子所颁历法为效忠标志,要在宗庙举行隆重的接受仪式,表示尊奉天子的正朔历法,这就是所谓“奉正朔”。周代各诸侯国都以周王室所颁历法作为本国历法的参照坐标,在本国史书上也要标上周历作为参照,这就是春秋各诸侯国史书“王正月”的来历。为什么古代帝王如此看重正朔问题呢?因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就是说,古人将历法正朔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历法代表着天意,帝王称帝建国,就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明自己是禀承天意,具有正统地位,不是逆天意而篡夺。于是,颁正朔、改正朔成为历代帝王显正统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是否奉正朔则成为衡量地方势力是否臣服的一条重要标准。《史记·五帝本纪》所谓舜“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就是巡行并会见东方诸侯,以颁布中央确定的历法正朔。商汤王即位,“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而夏桀商纣“不告朔於诸侯”,便出现“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六蛮四夷交伐於中国”的局面。(注:《史记》卷三《殷本纪》、《大戴礼记·用兵》。)所以说,“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注:《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件事也是“改年十月朔,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汉代为五行运次前后多次讨论,武帝即位后,终于“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注:《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卷二十三《礼书》。)后来帝王莫不如此,北宋初定承北周之统为火德,后在太宗年间因有人提出宋应承唐为正统,尚金德,故再次为五行运次发生争论。直到明清时代,“正朔”的意义仍受统治者重视。明太祖洪武年间,开平王常遇春逝世,高丽国遣使来祭,文书不用洪武年号,礼部主事曾鲁立即斥责道:“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清初征服朝鲜,“帝敕令去明年号,纳明所赐诰命册印,质二子,奉大清国正朔”。(注:《明史》卷一三六《曾鲁传》、《清史稿》卷五二六《朝鲜传》。)即使是分治时期身为一方诸侯国,也不得不承认“正朔”统绪的存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号称国力强大,但其重臣王猛临终前仍不忘叮嘱:“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注:《晋书》卷一一四《符坚载记》。) |
- 上一篇: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
- 下一篇:史学百家 李扬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