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不管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也不管亚洲人、非洲人、欧美人或澳大利亚人,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都是依照人的共性创造历史,特别是依照人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创造历史。生理与心理的基本同一,决定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大体上具有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发展的同一性。维柯认为,在人类历史变动性和偶然性的图景背后,一切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共同的规律。他认为历史的同一性是人类共有的人性所决定的。我们理解这种同一性,不是神学目的论,或类似神学目的论的某种发展样式,而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共同趋势。它表现为:(1)人类知识量的增加;(2)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3)人与人的关系渐趋民主化和平等化。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管它是如何的偏野,如何的抱残守缺,都免不了在人类进步的洪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愿或不自愿地向前发展:从原始丛林发展到乡镇都市;从石斧石{K19701.JPG}发展到现代工业;从结绳刻纹发展到电子计算机;从专制政体发展到民主政体。 但是,承认世界历史的基本同一性,丝毫也不排除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说,人类历史只有从低级状态发展到高级状态的趋势,而没有预成的道路可走。之所以没有预成的道路可走,世界历史才呈现出如此绚丽多彩的画面。 历史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此岸到彼岸,只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至于途径怎样,方式如何,则是不定的。尤其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历史的发展时常面临着多向选择,或曰之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历史发展的多向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政治面临着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可能性;刘邦立国之初,曾在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分封二制并行三种选择面前犹豫不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锁国自封,还是“中体西用”或全盘西化多种选择。凡此等等,都是历史发展多向性的实例。 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多向性被人们忽视了。 在基督教神学那里,上帝的意愿被视为人类历史的主宰,神学的内部目的论被用来理解世界的构成和发展。上帝创造草,草被牛吃,牛为人食。运用到历史认识方面,则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现象背后存在一种神秘的东西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向。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仍然没有摆脱中世纪神学的羁绊。对待历史,或则为不可知论,或则为绝对必然论。在不可知论那里,历史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没有规律,没有发展序列。在绝对必然论那里,历史依旧是由一种神秘的东西驾驭着。它表现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希特的“必然联系”、谢林的“逻辑结构”等等。谢林认为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认知的全部创造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是由其本身的逻辑结构所决定的。费希特曾说,在一个时间序列的各种事件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从而一个事件便必然导致另一个事件。黑格尔认为,历史只不过是一种逻辑,因此历史中所出现的那些发展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是必然的。显然,在他们看来,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受着单线因果链条限制着,一因一果,一果一因,如此在时间上的延绵,构成了历史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一元决定论。在这里,历史始终只有朝着一种可能性发展下去,完全没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 长时间来,理论界误以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多向选择的,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决定论。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待历史时究竟是多向选择论还是一元决定论的问题。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断定过五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加的)这段话,只能说明是马克思对以往历史的回顾,在回顾中,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把它们分为亚细亚的、古典的和近代资本主义三个阶段,丝毫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必须经过这些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在这里并没有社会发展序列程式的思想。尤为重要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发展史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进程,没有前定的目的,也没有前定的发展轨道的存在。对于社会形态的变革来说,也是这样,后一社会形态只是前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它的目的。相反,他们都曾批评过前定目的论,说“事情被思辩地颠倒成这样:好象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乃是前一个时期历史的目的。”①人们创造历史有主观意愿,但事实上历史发展却很难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多次强调历史发展的非目的性和非预料性。原始社会之后并非一定是奴隶社会接踵而至,奴隶社会的崩溃,也不一定就是封建社会的到来。之所以如此,世界历史才不是整齐划一的,一切都是以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而出现千姿百态的图景。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同时,十分重视偶然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未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②承认历史发展中的因素偶然,就是意味着肯定历史发展中的非前定性和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向选择的。 历史发展的多向性,表明了一元决定论的僵化、机械和不科学性。社会运动就是在不断的多向性选择过程中呈现出它的生动和无限魔力。也只有在理解了多向性选择之后,我们对错杂繁芜的历史现象才会有深入而准确的认识。为了便于阐发,我们把这种多向选择的可能性称之为或然决定论。所谓或然决定论,即事物的发展既可这样,亦可那样。它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非稳定性。但是,或然决定论又是相对的。任何事物发展的多种选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的可能状态的集合,构成了多向性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事物的未来发展,只有在这个可能性空间中进行,而不能超越其外。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一个人常常不知道第二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一种或然决定论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学生来说,他或许会象往常一样坐在教室读书,或许班里临时决定到校外去郊游,或许突然病倒,躺在病床上。但是他决不会第二天去干他不可能干的事情。如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而当上了乐队指挥,或者不懂法律而当上了律师。这表明或然决定论既是不确定性的,又是确定性的;既是不稳定的,又是稳定的。 多向性的历史选择,也是由或然决定论的可能性空间所决定的。当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它未来的前景如何,其可能性是多样的,但又不是任意的和漫无边际的。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向何处去?旧的封建秩序必须打破,但新的社会将会以何种形式重构?是进行装点门面式的修补,搞君主立宪?还是象日本那样,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几种选择在当时中国都有可能性。然而不论何种选择都只能局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而不能超越时代。它既不能回到老子所理想的小国寡民中去,又不可能进入到人们所憧憬的高度平等社会中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