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选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历史会朝着多向选择发展下去。人类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在多向选择面前,历史只有择定一种选择作为自己的发展前途。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只能是单向性的。多向选择仅仅是可能性的问题,而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只能是单向性。于是,在多向与单向的关联与转化上,充分体现了人类历史变化生动的发展脉络。 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每当面临多向选择时,其中一种选择是何以压倒其他选择,由多向选择中的一种可能性而发展为未来历史的单向现实性呢? 人类社会的图景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的。严格意义上的雷同现象在各民族历史上是没有的。历史面貌的多样性决定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相异性和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在由多向到单向的选择过程中没有相同的样式,一切都是依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历史画面。但是,事物的殊相并不否定共性的存在。相反,在多种多样的殊相之中,同类事物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共相。这种共相,用之于人类历史研究,即所谓的历史规律。我们发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多向选择与单向发展的关系上,也呈现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由多向选择到单向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纵向的历史沉积、横向的历史氛围和历史的偶然性。下面将分别论述。 一、纵向的历史沉积。 纵向的历史沉积,简言之,即所谓的“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有传统,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一些后起的民族也有传统。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传统,西方人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传统,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也是传统。传统一经形成,就带有一种影响未来历史发展的属性。人们只有在传统的起跑线上,向着未来迈进。离开了传统,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由之可言,在传统面前,人们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说主动,是人们在创造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不为传统所羁绊,要勇于摆脱陈旧传统的束缚。说被动,是指人们不能脱离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未来。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与传统彻底决裂。否则,历史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人类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相应的,历史的沉积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风俗习惯的等等。 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类活动的先决条件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而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此,马克思有过一段十分精到的论述:“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取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④这里,马克思告诉我们,每一时代的人类生产,都是在前代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它受着人类知识量和生产工具等前代遗留下来的客观手段所制约。我们说,瓦特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发明的只能是蒸气机,而不能是电子计算机,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其次,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着传统的影响,中央集权、君权至上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所以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建立起来的又同样是封建王朝,即使在今天,封建主义的东西仍然滞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极大地妨碍着政治民主化进程。西方的民主政治由来已久,并形成一种反对专制崇尚民主的传统。以古代罗马为例,在王政末期,罗马人驱逐了国王塔克文,国家开始由君主政体进入共和政体,反对君主制、捍卫民主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历史传统。所以在共和末期,尽管国家混乱,许多实权人物想摄取国家最高权力,但迫于传统,都不敢轻易僭取国王的称号。苏拉只做了两年多的独裁者,便把政权自动奉还给元老院;凯撒不敢称帝,即便人家把王冠加在他的头上,也不敢接受;屋大维虽然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但用的是“奥古斯都”的称号,意思是“第一公民”,也不敢自称皇帝。最有旨趣的是,几百年的罗马帝国史中,如元老院、保民官、监察官等民主机构依然存在。 其三,传统对未来历史的影响,最深层的还是思想文化和由之而形成的民族心理。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和积聚了诸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思想文化财富。然而,思想文化一经形成某种模式,又将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限制和规范作用。此种作用,在文化学中称之为“文化规范”。文化规范是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的。它通过学校、书刊以及现代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深入社会各个层次,从而形成一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规范。古代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孔孟思想不仅为封建士大夫所推崇,而且深入小民的灵魂深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尊尊亲亲”为准绳,否则被视为离经叛道。更为重要的是,一定的民族文化规范,必然产生一定的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相对于思想文化更具有顽强的韧性。王朝可以推翻,生产关系可以变革,思想文化可以短时间内通过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得到改造和更新,但作为深层文化的民族心理则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说,现时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步履之所以如此艰难,原因就在于整个民族心理上还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封建主义皇权崇拜观念下的贾桂式的奴性人格成了通往民主政治的巨大心理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