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夏燮史学成就述论

有清一代安徽史学,影响与成就虽不及浙东,然史学大家亦不乏其人。夏燮便是一位能媲美浙东诸杰的史学家。
    少承家学潜心治史
    夏燮,字谦甫(嗛父),一字季理,别号谢山居士,江上蹇叟。 安徽当涂人。1800年(嘉庆5年)生,1875年(光绪6年)卒,享年76岁。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学的薰陶。其父夏銮是嘉庆优贡生,曾任徽州府训导。学宗程朱,以小学传授弟子,删补陈宏谋五种遗规,刊诸学以诏多士。在任十余年颇多造就。夏燮有兄弟四人,他排行在末。据《清儒学案》介绍,其伯兄炘,是道光年间举人。“学兼汉宋,尤尊紫阳,粹然儒者”,著有《景紫堂全书》十七种。仲兄炯,“治诸经注疏,旁及六书音韵”,撰有《夏仲子集》。叔兄燠,精于音韵之学,有《四声均韵表详校》行世。
    夏燮少承家学,与兄弟相互砥砺,自相师友,“研音韵,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持论宏通”,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勤勉的治学态度,使夏燮很快成长起来。1821年(道光元年),21岁的夏燮考取举人,初任青阳县学训导。1850年改任直隶临城县学训导,此间他完成《中西纪事》初稿。后来,他往返于南京、浙江和北京等地。1860年,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府,时在祁门,开始潜心明史研究,为《明通鉴》的撰写作准备。不久,出任江西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并曾担任过江西巡抚毓科、沈葆桢的幕府,处理过长江设关和南昌教案的纠纷。他经常“奉差至浙,日至洋关索取新闻纸,与夷之税务渐熟。”②说明他已经注意了解和搜集外国情况。夏燮虽经历过长期的仕宦生活,但平生位不显,只做过一些地方小官。然而他留心时务、好学深思,利用“公事暇,研心著述,老而弥笃”。故而,其著述繁富、征引广博,尤精于史。他刊行的著作有:《明通鉴》一百卷、《五服释例》二十卷、《均述》十二卷、《中西纪事》二十四卷、《粤氛纪事》二十卷,并校有《陶安学士集》、吴应箕《楼山堂集》、《国朝汪莱算学书》,《校〈汉书〉八表》等书。没有刊刻的尚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其中,《明通鉴》和《中西纪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名著,集中地体现了他卓越的史识和史学成就。
    夏燮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影响很大。但是后人却很难找到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详细材料。许多清人传记,要么缺而不载,要么语焉不详,在《清史·儒林传》中也找不到他的传记。究其原委,倒不是历史的疏漏,而是事出有因。据说,夏燮在宜黄县任知县期间,亏空达几万金。夏燮死后,官府逼还欠款,家人只得将其藏书出售抵债,但因所欠甚巨仍无济于事。后来,江西藩司刘秉璋提出将《明通鉴》木版归官书局折价一万五千金,遭到了夏家的拒绝。于是,刘秉璋报请江西巡抚刘坤一,将夏燮革职、查抄、监追。为此,他在外省任职的儿子夏{K1AC06.jpg}也遭牵连,被革职押解到江西,勒逼追缴。夏燮所刻的书版,也没入了江西官库。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鉴于夏燮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便奏请朝廷将他列入《儒林传》。但遭到了已是浙江巡抚的刘秉璋反对,并上奏了夏燮亏欠公款的原案。这样,左宗棠的原奏被撤销,一代史学家终被排斥在《清史·儒林传》之外。
    补阙辑遗完备明史体系
    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下诏成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其后三开史馆。几易总裁,前后历时近一个世纪,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书方才告成。乾隆四年(1739年)由武英殿刊印完毕。《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之最后一部,充裕的纂修时间,使其在体例、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明史》纂修,倍受清廷钳制,总裁、监修又多为不学无术之辈,加上清初博学宿儒,如顾炎武,黄宗羲、邵廷采等人,持节杖义,不事新朝。虽然史馆里也有象布衣万季野那样的大家参与其事,但万氏原著,后经王鸿绪、张廷玉两度删篡已面目全非,致使《明史》颇多讹误和遗阙。特别是对有关满人祖先建州女真的许多史实,多加隐讳,对南明诸王政权,或不予记载,或语焉不详,从而造成了许多历史的空白,未能反映出有明一代近三百年完整的历史面貌。
    虽然这样,但《明史》被定为正史后,却一直居于独尊地位。凡清廷主持的大规模典籍的编纂,无论体例和内容,概以“钦定《明史》”为圭臬,否则,就可能招引杀身之祸。清初便有不少人因私修明史而获罪。清代最有名也最悲惨的三大文字狱--“庄廷{K1AC07.jpg}狱”、“戴名世狱”和“曾静狱”,它们的起因都涉及到明史的纂修问题。森严的文网,使人人自畏,精于考据的清代学者,对其不敢公然评论,明史研究长期被视为禁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