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夏燮史学成就述论(2)

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内外交困中日益腐朽。政治危机,文网渐疏。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于民族意识不畏权贵,开始敢于批评议论“钦定《明史》”的错漏了。
    夏燮是近代率先突入明史研究禁区的史学家。他认为,万斯同当年在编撰《明史》时,正“当鼎革之际”,故而“嫌意颇多,其不尽者,属之温晒园”,而其纂修者“多系先朝遗老,亡臣子孙,其中或以师友渊源,或因门户嫌隙”,得进史馆,这就不能不使《明史》存在不少缺陷和疏漏。如不替张煌言立传,沈涛民不附《黄道周传》,顾杲不列《吴应箕传》后。夏燮在校证南明忠烈吴次尾《楼山堂集》时,“搜辑明季野史,不虑数百种,以明通鉴无书,概然欲辑之”。③于是,他以《明史》和《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两书资料为主,旁采碑官野史百余种,而成这部二百万字的百卷著作。
    《明通鉴》约成书于咸丰同治年间。全书共九十纪,另附《前编》四,《后编》六,用编年体形式较为翔实地编录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明通鉴》将明史分作三个部分叙述:《明前纪》,起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用元朝年号,记叙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农民军到创建明朝的历史。《明纪》起自洪武元年,迄于崇祯十七年,记叙朱元璋创业称帝到崇祯煤山缢死、清军入关的历史。《附编》起于清顺治元年,迄于康熙三年,用清朝年号,记叙南明政权和人民反清斗争的历史。
    夏燮继承了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传统,比较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求“治乱之源”,因而他在书里,对明代之纲纪、礼乐、刑政、天文、历法、河道、漕运及营兵、练饷、折色、加赋等史实,极力网罗,尽可能详加叙述。但他并不强调书法上的褒贬,而主张把历史上的“得失劝惩”,贯穿在史实的记述之中。
    作为近代系统研究明史第一人的夏燮,他的《明通鉴》对明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补阙辑遗,表彰南明忠烈。如前所述,夏燮之所以要作《明通鉴》,重要一点就是要完“钦定《明史》”之未备,补阙辑遗,再现明代完整的历史。清朝统治者出于其封建统治的需要,对明末清初的抗清英烈,在《明史》里极其歪曲和抹杀之能事,甚至根本不予记载。对此,夏燮颇为不满,他说“甲申之变,正史语焉不详,所记殉难诸臣,亦多遗漏”,所以,他“博采《北略》、《绎史》、《绥寇纪略》及甲申以后之野史,必使身殉社稷之大小臣工,悉取而登之简策,以劝千秋忠义”。④对南明汉族地主政权,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怀念,对抗清的南明忠义之士,极力表彰。他在撰写《明通鉴》之前,就已校证了吴应箕的《楼山堂集》,并编有《忠节吴次尾先生年谱》。吴氏是明末复社的重要人物,清军南下后,他曾在安徽家乡组织义军抗清,后被清军俘获,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夏燮为这样的人校文集、编年谱,正反映了他对南明英烈的仰慕敬重之情。南明重臣张煌言在明亡以后,与钱肃乐等坚持抗清,官至兵部尚书。但《明史》却不为他立传。夏燮不满道:“煌言之授命杭城,与文信国之就刑西市,先后同揆。而《明史》不为之立传”,宁毋贻刘道原失之瞠眠之饥乎!”⑤对这样的历史人物“列之《忠义传》犹非其例,况无传乎!”因而,他在《明通鉴》里极力网罗他的事迹,并附有热情的评论,说煌言“流离海上,与宋之陆秀夫相似;就刑杭城,与宋之文天祥相似,若其身膏斧锧,距我大清鼎已二十年,疾风劲草,足以收拾残明之局,为史可法以后一人。”
    (二)、确立南明史的应有地位。《明通鉴》对明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夏燮大胆地将南明史纳入明史的体系之中。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不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在清初的近半个世纪里,全国各地反清斗争风起云涌,从来没有停止过。其间,以明皇室为首的部分汉族地主,为恢复他们昔日的统治,在南京、绍兴、闽中和西南等地,分别建立了福王、鲁王、唐王和桂王诸政权,并进行了英勇的反清斗争,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激起汉族人民的民族情绪,用高压手段,禁止研究这段历史,不准将其事迹写进《明史》,致使《明史》中南明史成了历史的空白。夏燮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无畏的精神大胆地突入禁区。为了既能反映南明历史,又不致引起统治者太大的忌讳,夏燮与清政府作合法斗争。他从《通鉴辑览》后的诏令里,找出乾隆《附唐桂两王本末》作为护身符,巧妙地将南明史作为《附编》纳入明史体系。在《明通鉴·附编》中,他不但分别记载了福鲁唐桂诸政权由建立到灭亡的过程,而且对扬州、江阴、嘉定人民以及郑成功等的抗清斗争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对马士英、阮大钺之流的例行逆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以《附编》这种形式记载明史,是夏燮在编撰《明通鉴》里的一个独创。用这种形式不仅保存了大量南明史料,而且使明史首尾相连,蔚然而为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
    (三)、从历史编纂学角度来看《明通鉴》,夏燮还继承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斟酌取舍史料的优良传统。他说他自己“二十年精力,实始参证群书,考其同异,有疑则阙,择善而从,去取既明,然后敢下笔编次。”可见他对史料的取舍十分慎重。他博览群书,凡有立论,皆有凭据。对疑难史料不妄加论断,而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以求真实。他还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体例,把尚无法定论的史料,汇集成《明通鉴考异》,并分注在正文之下。这样做,大大便利了一般读者和明史研究者,使人们在索其根由时,比较清晰了解作者由史料而成书的整个发展脉络,尤其是其中许多材料后多亡佚,幸因夏燮搜集才得以保存,今天已成为研究明史的珍贵文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