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编年”,“纪传”、“本末”三种史体的始末、价值、影响等几方面谈一谈自己浅陋的看法。由于笔者是弃文务史,半路出家,对史学虽感兴味,但水平有限,今日“史体”一文只是引玉之砖,求教于方家、能士。 一、编年体的产生和发展 编年体史书出现最早,远在周代各诸侯国的史书--《春秋》均为编年体史书,如周之《春秋》、鲁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等等。而墨子曾说:“吾见百国《春秋》。”还有晋称《乘》,楚称之《梼杌》等史书亦均是编年体,可惜这些书大部分亡佚。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就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春秋”编写的,定名为《春秋》,从此,“春秋”一词便成了,孔子编写的史书专名,此书也便是编年体的开始。也就是说孔子的《春秋》是现存编年史书体的第一部。 那么何谓编年体呢? 所谓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实。正如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解释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之名也。”就是说:《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年有四时,不能遍举四字以为书名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以包夏冬。其记事方法,即在一年之下,标出春、夏、秋、冬,再加月份和日期,然后记出史实。以全部《春秋》来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按时间顺序,分年记事:经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先后十二代。又以一年来看更为了然在目。兹录“隐公元年”为例: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三月:公及仪父盟于蔑。 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元年九月;及宋邾人盟于宿。 元年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这里的“元年”代表一年。年后的“春”、“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二月”是一年中的月分。月下的事件,就是当月发生的事情。这样按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能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有利于明白时势。 《春秋》虽具编年体规模,然而,只不过是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具体、完备、成熟的编年体的史书要推《左传》。它在写法上,同于《春秋》,仍然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春秋史事,所以它的体例也是编年体。但较之《春秋》更加完备和成熟。《春秋》类似于大事年表,全书仅一万七千字,每事自为一条,每条最长不过四十余字,最短者仅一字(如隐公八年云“螟”)。各条之间,记事不相联属。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绝类村店所用之流水帐簿。”每年多则十数条,少则只有三四条,仅具纲目,不叙史实过程。而《左传》对于重要问题,都能复溯原委、前后照应,已经是近于有史有论的编年体史书。以“隐公元年”为例。《春秋》只有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而《左传》写了洋洋千言,生动完整地描述了郑伯是怎样克段的。写出了郑庄公兄弟残杀,母子为仇,后来又假惺惺的地下相见,母子和好。揭露了统治者奸诈虚伪,把庄公、姜氏,叔段写得各有特色。全书是按编年而成,但并不死板,机械,能够做到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能集二家之长,将《尚书》记言与《春秋》记事为一体。正如刘知几《史通·载言》所说:“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另外,《左传》更较《春秋》高胜一筹的是《左传》在叙事之后有作者对史事的评论,泛称“君子曰”。这一直接评论史事的形式,对后事影响颇大。《史记》有“太史公曰”,《汉书》有“赞曰”均是脱胎于《左传》“君子曰”。因此,说《左传》是完备、成熟的编年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