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农民起义的东西战争与南北战争(3)

5、两宋农民起义为南北战争
    两宋农民起义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北宋南有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和浙江方腊起义,各拥数十万众。起义成员主要是本地“客户”及“贫乏游手之徒”,也有许多地主,如王小波为青城茶商,方腊家有漆园,是个“中产”之家。起义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北宋北有山东王伦起义、河北王则起义、陕豫之交的张海、郭貌山起义、冀鲁豫之交的宋江起义等。活动地区全在黄河流域,起义成员包括北方农民和地主,也具有地域特征。南北方农民起义遥相呼应,对北宋王朝呈南北夹击之势。南宋亦是如此,南方有钟相杨么起义。钟相能“招募勤王民兵三百人”,可见富有财力。南方还有福建私盐贩范汝为起义,私盐贩晏彪起义,湖北私茶贩赖文政起义,江西张魔王、陈三枪起义,广西李楫起义以及湖南瑶民起义。南方地主往往与农民联合,共同反对朝廷,地域特点显著。北方有抗金义军,地域特点与民族特点更加突出,阶级特点下降,南北战争色彩更浓。
    6、元末红巾军起义为南北战争
    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在毫州建立红巾军政权。江淮农民和地主云集响应,整个江南大乱。起义锋芒直指蒙古贵族。如刘福通的口号“贫极江南,富夸塞下”、“重开大宋之天”以及朱元璋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都充满民族仇恨和南北成见。江、浙、湖、广、闽诸地“故家悉为义旅”。大批南方地主分子或者以独立武装集团,或者作为政治领导集团加入农民起义,这种现象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十分突出,成为一大特色。朱元璋异军突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得到南方地主的普遍支持,成为代表人物。不少同志认为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斗争口号提出之日,就是朱元璋背叛义军之时。这种看法还需作些补充,方能全面。朱元璋虽然背叛了农民,但却没有违背起义基本立场--南北对抗。他不仅仍属于起义者阵营,而且通过上述口号把南北斗争引向高潮,最终导致元王朝的覆灭。因此,朱元璋上述口号的提出,对起义并没有起削弱瓦解作用,反而起了促进推动作用。朱元璋背叛农民不等于背叛起义。与南方形成对照的是,北方响应者很少。以河南籍维吾尔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县典史汉族地主李恩齐为代表的北方地主组织反动武装,成为镇压红巾军最凶悍的刽子手。继起的北方反动地主还有张良弼、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鉴失八都鲁等一大批武装集团。起义与镇压起义的阵营不完全以阶级划分,也不完全以民族划分,而主要是以南北地域划分。再看起义作战。红巾军控制江南后,便积极北进。刘福通攻克汴梁,又分兵三路北伐。红巾军在军旗上写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表明了南北战争的立场和决心。元末红巾军起义既是民族斗争,也是阶级斗争,但更突出的是南北斗争,地域特点强于阶级特点和民族特点。
    7、明末农民大起义为南北战争
    明前、中期,农民起义也大体呈南北分布,具有清晰的方向性。到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方向性更加强烈。1627年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起义军主要为北部边兵和饥民。初期农民军只在陕、甘活动,难成气候。1631年后,起义军转移到山西、河北,由西向北,局面便大有改观,形成“三十六营”,20万众。1633年起义军又大举南下,进入河南湖广,由北向南,声势顿时大振。起义军南攻凤阳,给明王朝以极大震动。可惜,农民军各部很快又回到陕西,结果战斗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在周至战败牺牲,起义形势又趋险恶。其他各支起义军再由西向南,重新开辟湖广战场,战局又有好转。以上表明,起义军呈南北向作战,便能积极主动,势不可挡;起义军呈东西向作战,便陷于被动,转向低潮。这也是造成农民军采取流动作战的主要原因。起义中后期斗争形势的大起大落--即李自成的速胜与速败更能证明方向性的至关重要。1640年李自成离开他一向活动的西部,进军河南,迅速发展成为百万雄师。同年张献忠、罗汝才在巫山会师,进军成都,又引兵出川,战绩辉煌。两军一南一北,呈明显的南北向作战。李自成转战北方,三围开封,五溃官军,“据河洛取天下”;张献忠转战南方,所向无敌,农民军南北得手,崇祯皇帝只有死路一条。难怪李自成再未遇到象样抵抗就轻而易举地攻占北京。1664年李自成大军仅据41天便主动从北京撤出,拱手让出黄河以北地区,其部众全都“各思西归”,这等于放弃了南北向作战。此时张献忠也放弃湖广,进入四川。军事形势大致为:北方为满清所占,南方被南明控制,李自成据关陇,张献忠守四川。两支农民军主力均在西北、西南。在三方对立两两矛盾的情况下,李自成摆出了东西作战的姿态。看来他想三足鼎立。但结果事与愿违,关中很快失守,李自成率军南撤,又无立足之地,走投无路,最后败死九宫山。李自成速败,成了不解之谜。我以为史家诸说虽各有其理,但从军事上看,主要原因还与其在北方既未站住脚,遭清军攻袭,不想恋战,在南方又未暇染指,使南明喘息,失掉争天下之南北基础分不开。他把一场南北向决战摆成东西向来打,必遭败绩。李自成的速胜和速败与作战的方向性有直接关系,不可不重视。事实表明,明末农民起义军南北向作战,就能走向胜利;东西向作战,必陷于失败。这反证了明末农民起义实质是一场南北战争。
    8、清代农民大起义为南北战争
    清前、中期农民起义亦呈南北向分布。到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更清晰地显示出南北向特征。1851年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然后挥师北上,挺进湖南、湖北。主持军事的杨秀清的战略意图就是打一场南北战争。通过南北向作战,太平军由弱变强,迅速发展壮大。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拥兵50万,沿江东下,轻取南京。洪秀全本欲“分军镇守江南”,派主力北上“取河南为业”,但杨秀清却改变初衷,只派微不足道的2万人北伐,等于虚晃一枪,而数十万太平军主力却用来西征, 夺取南京上游的安庆、九江、武汉。这就使南北向作战转为东西向作战。方向一变,攻势变守势,主动变被动。我以为这是最重大的决策失误。此后10年,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大体全是为保卫天京而进行的东西向作战。太平军全力争夺长江沿线几个孤城,未能真正控制江南,北伐又全军覆没,南北均未能立足。以后无论是李秀成东征的胜利,还是赖文光、陈得才远征陕西的战绩,都无补大局。捻军活跃于山东、陕西,分东西二部,也无关要害,西征东战终究无成。太平军沿南北向作战就能不断胜利,沿东西向作战,就日趋失败,表明这次起义实质也是一场南北战争。
    从秦至清,历代农民起义,无不具有方向性,秦汉隋唐表现为东西战争,宋元明清表现为南北战争。这种方向性之强烈,不仅导致农民起义地域特点上升阶级特点下降,而且往往直接影响起义之成败。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