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宏观史学的评论(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26 《光明日报》 苏双碧 参加讨论
其二,加强对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历史观念的评论。中国历史学受封建史学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从方法上看,目前史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奉行封建史学的求真和考证的方法,论著重史料轻议论,缺乏综合概括的功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历史著作的可读性。而从内容上看,因袭封建史学家的观念也很多,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不少还是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地评价。例如封建地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伦理道德观、气节观等等,都远没有得到澄清。福建的南安县明朝末年出了两个显赫的人物,一个是郑成功,一个是洪承畴。前者在清军入关后起而反抗,后来到了台湾把荷兰殖民主义者驱逐出台湾;后者被清军俘获,当了大清王朝的重臣,乾隆搞了个“贰臣传”,把他列入“贰臣”之中。历代史学家都把郑成功列为抗清英雄,而把洪承畴目为“汉奸”。据说,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在压抑着洪承畴的家乡和后代(当然,现在的人并没有必要替历史人物的行为负责,这种压抑感完全没有必要。)。其实,对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要作具体分析,郑成功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复台湾,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完整。至于郑成功抗清,反对清初的民族压迫,也是正义之举,但并不是他成为民族英雄的主要根据;洪承畴归顺清王朝,为清廷安邦定国出谋献策,对稳定清初社会是有一定贡献的,清朝是中国的主要王朝之一,洪承畴在明朝末年被俘之后降清,就这件事而言是不应当有太多非议的。关于洪承畴的气节是否有问题,以及他降清之后参与镇压江南抗清力量的行为,历史学家可以实事求是对他作出评价。因为降清就称之为“汉奸”显然是不当的;又如西汉的所谓“七国之乱”,众所周知,刘邦杀韩信等人罪名是莫须有的,他杀了韩信等人之后曾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一语道破天机,诛异姓王目的是为了搞刘家天下。然而,几年之后,受封的九个刘姓王,在各自领地里政治、经济、军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威慑到汉中央王朝的安全,谋士提出“削藩制”和“众建诸侯而削其力”的主张,逼得吴王刘濞等走投无路,不得不起而反之。汉中央王朝凭借着封建王朝军民的大一统思想把他们镇压下去。战端本来是汉中央王朝挑起的,但历代史学家都把七王描绘成谋反者或复辟势力。其实,诸王在各自领地里发展经济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汉中央王朝如同周王朝是个松散王朝,让诸侯王自由发展,也未必有什么不好,过分集权的中央王朝的统治于生产力发展也未必有利。这些历史本来是应该改写的,但人们仍然习惯于相信刘濞铸钱、煮盐是要谋反,而歌颂汉景帝镇压“七国之乱”的文治武功。类似这种例子在史学著作中是不胜枚举的。至于传统观念中的烈女节妇、忠臣义士,有许多是属封建糟粕,但在历史小说、评书、戏剧等文艺作品中仍被当作美德加以渲染,这是很不正常的。这些烈女节妇、忠臣义士有多少至今还值得称颂的,只有靠历史工作者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重新对其审定了。 |
- 上一篇:关于史学功能的超越性
- 下一篇:论三代的阶级和国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