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中介分析法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从黑格尔哲学的中介概念的合理内核出发,并结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认为唯物辩证法的中介概念有如下几种含义: (1)中介是客观事物之间居间联系的环节,表示联系的间接性。 (2)中介在对立双方作为居间联系的环节,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实现对立双方一定程度的融合,这就是中介具有的“亦此亦彼”的特质。 (3)一事物内部对立面有中介环节存在,任何两对立面都有中介环节存在,这便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本文就唯物辩证法的中介概念的上述含义,谈谈辩证法的中介理论运用于史学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我们认为,中介分析法对于史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介作为客观事物之间居间联系的环节,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助于打破目前史学研究中的线性研究、板块推论,形成多维空间的立体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没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往往用抽象的模式去代替具体事物的研究。把中介分析法引入史学研究,可以使我们更着眼于考察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环节,探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历史事实表明,政治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更有它的独立性。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为例。17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进步思想家揭露和鞭挞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法治思想,如黄宗羲、唐甄主张“人治”、“工商皆本”等等。17世纪下半期这些思想家健笔纵横之时,清初的社会经济由于清兵战火的燹扰和蹂躏,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已残破不堪,明末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遭扼杀,这已成为公论,母庸赘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样的直线推论,是不足以解释这复杂的历史现象的。那么,怎样找到这些进步思潮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即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所起的最终支配作用呢? 我们认为有必要引入中介法来分析。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为明王朝举行了葬礼。清兵入关,实行野蛮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烈,全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明王朝大厦的倾倒瓦解与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给广大的士大夫以强烈的震动。 那么,为什么这些士大夫能够提出包含着民主主义思想的主张呢?这是由于明末东南沿海一带产生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而进步思潮的思想家大多活动于东南沿海,与工商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他们提出的某些民主主义思想,则是这些微弱的新经济因素通过当时的政治斗争折射到意识形态的反映。这样,政治斗争(指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初抗清斗争)是清初进步思潮与明末以来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中介。 在这里,经济因素对进步思潮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这一中介环节以间接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面,而且这一作用也多半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5页)过去论述清初进步思潮的原因,是把明末清初的民族战争,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茅,清初思想家继承先代的思想资料这三个原因并列的,但这些原因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并没有说明。而我们把清初政治斗争作为进步思潮与经济因素之间的中介,说明直接决定进步思潮的,是政治,而政治又受经济的限制。实际上,中介分析更深刻地表明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更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原貌,这对于克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是有帮助的。 (二)中介理论关于“中介作为客观存在的对立事物的居间联系或居间调解的环节,以及它所体现的对立的相对性和在一定范围内它们的互相融合”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大理论原则问题,对研究历史上的矛盾与斗争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过去我们为了认清“对立”即本质的差别,从封建社会内部纷繁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抽出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即抓住封建社会下地主与农民的“对立”,使两者对立的概念固定化。这种人为的割裂,使活生生的封建社会矛盾简单化、粗糙化。事实上,整个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的明显对抗,是资产阶级社会才有的事。这样彼此孤立的两个范畴,对我们解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是不利的,因为客观存在的对立面本来是通过非本质的中介连成一体,这就是“对立互为中介”的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