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王船山的史学思想(3)

1.责任感
    责任感,或称使命感,这种心理因素使船山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在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之时,他意识到自己有拯救危亡的责任,例如他说:“……审于生民涂炭之极,察其数之将消,居贞以俟,徐起而顺众志以图成。”(《宋论》卷七)这虽然是讲古人,而实际上也有“夫子自道”的意思,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同时,他在评论李泌所讲的“君相可以造命”时指出:不但君主和宰相可以掌握国家的命运,而且“一介之士,莫不有造”。(《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即一般的士子,也能够改造社会,改造国家,推动历史前进。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反映了船山力挽狂澜、救民水火的乐感精神。
    2.自信心
    船山在艰难的环境中充满着希望去奋斗。同时他也希望人们不屈不挠地为复兴民族国家而效力。他在《黄书·宰制》中,分析了中国的客观情势,认为“中国财足自亿也,兵足自强也,智足自名也”;只要做到“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休养厉精,士佻粟积,”就完全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于这种认识,船山的乐感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说:“延首圣明,中邦作辟,行其教,制其群,以藩杆中区,而终远□□(当为“异类”--引者),则形质消陨,灵爽亦为之悦怿矣。”(《黄书·后序》)正因为船山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才使他没有忧郁地死于山中,而能以坚强的意志著书立说,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
    三、船山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船山的史学研究的方法论,较之前人,有不少创新之处。
    第一,船山强调研究历史要尊重历史本身,坚持求实,认为“考古者,以可闻之实而已(《思问录》外篇),即研究古史,一定要从事实出发。因此,他最厌恶那些不符合实际的虚美之词,他说:“史有溢词,流俗羡焉,君子所不取。”(《读通鉴论》卷七)对于史书上那些不符合实际的记载,他都予以驳正。由于他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所以他在研究古史时,不仅以古文献为据,还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认识到“轩辕之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至于三代,他认为“三代沿上古之封建,国小而君多,……暴君横取,无异于今川、广之土司,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同上书,卷二十)这些论断,是对过去传统史观的大突破。
    第二,船山强调研究历史应该“设身处地”地作具体分析,不可“执一以贼道”。他认为在研究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时,应该“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读通鉴论》卷末)这就是说,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某一历史事件作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比较符合于历史实际的结论。他论“孤秦”、“陋宋”,就是这样做的。关于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船山主张“均于善而醇疵分,均于恶而轻重别。”(同上)例如曹操与刘裕,他指出两人同属纂弑,但“刘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而其植人才以赞成其大计,不如操远矣。”(同上书,卷十四)这个论断是允当的。
    第三,船山认为研究历史应当根据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进一步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在他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理”即有规律的:“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同上书,卷二十四)要通过研究历史而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非弄清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原因不可。船山在自己的史学著作中,对于过去朝代的兴亡和各种制度的损益,都力图寻求它们发生发展的原因,从而得其“理”即找出其规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研究历史,能从偶然性看出必然性,例如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与宠臣李业、郭允明合谋,一举杀死权臣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其意图原是出于争权夺利,但船山却由此看出从五代的大乱到宋时安定的转机。这是因为“自唐以来,强臣擅兵以思篡夺者,相沿成习,无有宁岁久矣。”到了“石刘之代”(指“后晋”、“后汉”--引者),则“无人不思为天子”,所以象杨邠等权重位高的人一旦被杀,一些野心家就再不敢有跋扈之心了。船山说:“有邠、章、宏之诛,而后樊爱能等之辟,伸于俄顷,而众心允服;有爱能等之戮,而后石守信辈以得释兵保禄位为幸,宋之中外载宁者三百载。……故此举也,天下渐宁之始也。”船山就是从这些不太引人注目的事件中,看到了事物转化的契机,从偶然中分析出它的必然性。船山这一方法论,是有其科学性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