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25 中国民俗学网 李牧 参加讨论
三、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几点构想 所谓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是指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内,将某一类或者多种声响作为主要的研究线索和考察对象,探讨声音在建构民众群体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声音如何深刻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实践活动和情感表达,以及声景系统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不断传承和改变的反思性过程。作为民俗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部分,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的研究,并非旨在将听觉活动从整体性的民俗体验中剥离,也不是希求仅从听觉角度理解有机统一的民俗经验,而是希望从一直未被仔细审视和考量的听觉感受入手,理解地方性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另一维度,拓展研究新视域并探究由此生发的民俗学新的可能性。 在民俗学研究中,有八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即群体(group)、艺术(art)、文本(text)、体裁(genre)、表演(performance)、语境(context)、传统(tradition)和身份(identity)。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也将以这八个关键词为基础,构建自身的学术研究范式和概念体系: (一)听觉民俗社区(acoustic folkloristic com-munity) 听觉民俗社区概念来自于前述“听觉社区”及民俗学关键词之一的“群体”。在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中,听觉民俗社区是指一个由特定民俗声响而联系起来的,并对特定声响的意义持相似解释并怀有相同情感或情绪反应的民众群体。同时,听觉民俗社区的成员也会依据其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民俗声响的创造实践。其中,所谓民俗声响(folkloristic sound),是指在民俗活动中具有功能性和文化内涵的声音,是具有主观建构意味的物理性存在。一种声音是否能被称为民俗声响,是由发出或倾听到这种声音,并对此声音做出情感和文化回应的民众群体所决定的。 (二)民俗声艺(folkloristic sonic art) 在一个听觉民俗社区中,某些成员的个人性听觉民俗实践或情感表达因为某些原因有可能被其他成员所仿效,成为集体性和标志性的积极行动范式。这些逐渐约定俗成的听觉性积极行动范式便是所谓的民俗声艺。民俗声艺概念旨在表明听觉民俗的知识生产过程与传统民俗的创造过程一样,都是经由某些积极的传统传承人(active tradition bearers)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由特殊性向普遍性,个人性向集体性转变的文化过程。 (三)听觉民俗文本(folkloristic sonic text) 固定下来或以某种物理性方式呈现出来的民俗声艺便是听觉民俗文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觉民俗文本的存在形式是音频文件,而诸如民歌或者市井的吆喝声则有可能存在辅助性的阅读文本或者其它可视化的文本形式。 (四)听觉民俗体裁(folkloristic sonic genre) 听觉民俗体裁是针对可能纷繁复杂的听觉民俗文本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在笔者看来,听觉民俗文本首先可以依据发音体的不同而分为自然之声(无生命的,如风声、雨声等与农业民俗或者巫术有关的声响)、人声(如哭声———哭嫁、笑声———听笑话、叫声或吃东西的声音等由人体的主要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人造物之声(如钟声、捣衣声和打更声等需要自然力或人力作用而发出的声响)、动物之声(如鸡鸣犬吠等,也与人的时间意识有关)。另外,如果依照声响的性质,民俗声还可以分为音乐(如具有韵律感的民歌或无歌词的民间音乐)、具有节奏的声音(如打制金银器或铁器发出的声音)、无节奏之声(如鞭炮声等)以及噪音等不同类别。 (五)听觉民俗表演(folkloristic acoustic per-formance) 所谓听觉民俗表演,是指听觉民俗文本的活态形式,即其发生的现场状况和过程。虽然听觉民俗文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模式化倾向,但是由于发声体(sound)、听觉主体(listener)、地理环境因素(environment)或者其它原因的存在,听觉民俗文本的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新的解读和演绎,其所产生的意义及文化价值可能全然不同。 (六)民俗声境(folkloristic acoustic context) 民俗声境即是上述造成听觉民俗文本在不同场合具备不同文化含义和社会价值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的总和。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空间中,民俗声境不仅在听觉民俗知识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声境本身也因由不同听觉主体的实践活动和情感表达方式而被不断重塑和改变。当然,听觉主体本身也因为民俗声境的改变而不断重新认识和理解自我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意识。 (七)听觉民俗传统(folkloristic sonic tradi-tion) 当一定的听觉民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民俗声境产生对应关系,即是说,一定的听觉民俗文本在一定的民俗声境中能够生产类似的知识和情感认同,那么便意味着某种听觉民俗传统的形成。听觉民俗传统在听觉社区中的成功传承,意味着在不同民俗声境中发生何种听觉事件,或者说出现何种听觉文本是可以预测的。当然,在某些声境之下,听觉民俗传统的预知能力也会因外部世界或者听觉主体的变化而失效,这可能会带来听觉民俗传统的改变。 (八)听觉主体身份(acoustic identity) 在一定的听觉民俗传统中,听觉民俗社区的成员会有意或无意地维系这一共享性的听觉民俗知识。由于共享性听觉民俗知识的存在,社区成员便会因此而产生与此群体或群体内的其他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一定意义上的自觉亲密关系,从而经验到一种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感受和情感体验,形成社区内部的听觉主体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