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父子之辨伪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是他们在中秘读书,能兼备众本,并且能判明学术源流,分析篇目。读书多了,不由得而比较并生判断,于是许多书籍就被判定为伪书。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七略》剖判艺文,综百家之绪”。自班固删《七略》而入《汉书》之后,《汉书艺文志》就成为后代学者极为尊崇的著作。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二《汉书艺文志考证》说: 歙县金修撰榜语予曰:“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修撰经术甚深,故能为此言,予深叹服。 自刘向、刘歆以后,凡从事目录、校雠学者,无一不在辨伪上下功夫。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序》说:“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故佛经目录中,专门有“疑经录”一类。后代史书中的《艺文志》也或多或少地载有辨伪文字,而目录学的专著如《郡斋读书志》等,辨伪之语就很多。 五、汉代辨伪学的影响 汉代的辨伪是中国考据学的创始时期,它对后代的辨伪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代的辨伪无论从方法、手段还是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几乎无不可以在汉代找到其源头。故本节对魏晋以后的辨伪作简要的描述,以说明汉代辨伪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人们普遍重视诗赋骈文等辞章之学,同时又有清谈的社会风气,因而对于辨伪不很注意,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当时的古籍中找出一些辨伪的文字。所辨的范围却又比汉代广泛。如傅玄说“《国语》非丘明所作”(《左传》哀十三年疏引);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类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篇》)到了北朝颜之推撰《颜氏家训》,则集南北朝辨伪之大成。该书的《书证篇》对众多古籍进行考辨,见解颇为精辟。如本文引言中所引一段即是如此。 唐宋时期,辨伪学在汉魏六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以看成是辨伪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所辨的伪书伪事越来越多,甚至有的人以考辨作为研究学术的专业,很多书籍专门有辨伪一目。即使是佛经,也辟“疑经录”一类。 唐代初期,经学家笃守师法,他们对于经书不敢多加怀疑,文学家又主要致力于诗坛风气的改变,不肯对古书多加琢磨,因此辨伪学取得成就不大。到了盛唐时的刘知己,著了一部《史通》,其中《疑古》、《惑经》、《申左》诸篇,几乎全是辨伪文字。他的研究,继承了汉儒的辨伪方法及成就,并为中唐辨伪的兴盛与自由风气的形成打开了通路。逮及中唐,辨伪学家啖助、赵匡等,对《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国语》等进行考辨,指出其中伪事,对《竹书纪年》、《本草》等也产生怀疑,辨伪的范围不限于经书而扩大到子书史籍等。唐朝的大古文家韩愈、柳宗元也是著名的辨伪学家。他们接触古籍多了,不免对古书的真伪有所认识。柳宗元的《辨列子》、《非国语》更对后世产生广泛的影响。 降及宋代,辨伪之学非常活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宋学与汉学相反对,汉学颇征实,宋学较空疏。因其空疏,故能大胆怀疑,以至于怀疑一切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他们能够别出心裁地看古书,不肯墨守成规,也不专主一家,前人论定的名言,也要拿来考究一番。在这种风气下,产生了不少新的见解。宋代辨伪,从人数上看,北宋有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南宋有郑樵、程大昌、朱熹、叶适、王应麟、洪迈、唐仲友、高似孙、晁公武等。在诸人中以朱熹集其大成。朱熹对于《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诗经》、《孝经》、《论语》、《孟子》、《世本》、《通鉴纲要》、《东坡事实》、《孔丛子》、《管子》、《子华子》以及佛经等都有所考辨,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朱熹是南宋最伟大的理学家,他的学说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辨伪也就更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宋学空疏,虽很有怀疑态度,对大量古籍产生怀疑,不过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并不多,因此只能等到清代了。 明清时期是辨伪学取得成就最大的时期,可称为高峰期。明代胡应麟撰写的《四部正伪》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考辨专著。内容大致包括:(1)考辨的重要性;(2)伪书的种类及由来;(3)辨伪的方法及工具。并且考辨了七十多种古籍的真伪,可称首尾完备、条理清楚、体大思精的专著。其他考辨家不一一赘述。 清代是中国学术的总结时期,各种学术的长处都得到了应有的发扬。辨伪方面更是成就卓著,名家辈出。辨伪的方法也越来越精密,越来越科学。问题大多得到解决或接近解决。考据的成果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远非三言两语所能描述。而乾隆、嘉庆时代又是清代乃至中国古代考据学的最高峰。梁启超即将整个清代学术目之为考证学。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我国自秦以来,确能成为时期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此派远发源于顺、康之交,直至光、宣,而流风余韵,直可谓与前清朝运相始终。”清儒的征实精神与宋代学者不同,这一点更与汉代学术,包括辨伪学相接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