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柯文的逻辑出发,不能不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对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就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尚钺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通过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来突出“中国内部力量”,不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又是什么呢?对此,柯文显然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他说:“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中国历史的内部因素,即使在70年代前的西方汉学界,也被注意到了。”但是,柯文的敏锐与其说给自己帮了忙,毋宁说给自己添了麻烦。因为,他要点评美国的中国中心观,却悄然发现这个“中心观”原本在中国就存在着,这显然是一个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因此,他显然有意避开了这一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学者(包括中国学者)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不能确切说明发生了内部变化,原因有二,首先,未能断定这种变化完全是内部的;其次,至少有些中国经济史家认为实际上产生的变化不大(他指的是傅筑夫)。这样,中国学者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是否属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学术范畴,柯文在游移和含糊中,便回避掉了,但他的倾向又是明显的,即暗示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在中国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他可以不涉及。(25)但是,柯文却忘记了,即使他的两条理由与倾向性是成立的,那也不可否认,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追问本身,乃归属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学术逻辑之内,是无法剔除的。 马克思主义史家本来就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发现历史”,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以后者去抵消“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根本方法,完全不能成立。 关于以所谓“中国中心观”去抵消“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方法,在柯文批评所谓“帝国主义取向”时,有最典型的反映。他认为,帝国主义取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假设中国历史本来有一种自然的或正常的发展道路,可是这种道路受到西方(后来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扰”(26)。这句话首先是针对毛泽东的,因为毛泽东说过,中国在1840年以前,早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即使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中国也能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柯文认为,这属于极端目的论的历史观。但他又说:“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是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我们才有可能开始正确理解帝国主义问题。”(27)显然,这又借用了“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思路。 总之,真正科学地“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现历史”,不是由于抛弃了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方法,恰恰在于他们运用了这一方法。而抛弃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方法的西方汉学家们,他们虽然标榜在中国发现历史,其实只是在中国肢解历史。很显然,只要是“人”的历史,无论地域、民族、人种,一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倘若不然,人类的交往就无从谈起,目前时兴的所谓“全球史”,也就无从写起。对此,不能理解为是把西方的模式硬套在中国历史身上,而应理解为是从人类全体的统一性与普遍性出发,看一看中国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亦即所谓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的研究方法,不是历史决定论,而是历史根据论。 注释: ①详见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②参看胡逢祥《二十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 ③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4-535页。 ④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古史新证》,是一组考据成果的汇集,而非史学方法专论。王国维将《尚书》等纸上材料与得于地下的甲骨金文相互对证,表现出深厚的史学功底,但思想并不深奥。 ⑤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74页。 ⑥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1册《叙》,杨琥编:《夏曾佑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789页。 ⑦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杨琥编:《夏曾佑集》,第947-948页。 ⑧马克思:《马志尼和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50页。 ⑨[英]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历史作为一种艺术》,见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⑩《寻求国家复兴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参考消息》2013年7月22日,第12版。 (11)[美]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13、16、146、181注六、:340、370、376、378、400页。 (12)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提出的概念。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13)[美]马丁·杰伊(Martin E.Jay):《思想史应该接受语言学转向吗?——对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争的反思》,载(美]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普兰(Steven L.Kaplan)主编,王加丰等译:《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1页。 (14)参看何兆武《评波普尔和他的〈贫困〉》,附录于波普尔(Karl R.Popper)《历史主义贫困论》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5)[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16)[日]池田知久:《主旨》,《第8回日中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论文集,东京,2016年5月,第1页。 (17)[日]岸本美绪:《怎样的传统中国经济秩序模式化?》,《第8回日中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论文集,第164页。 (18)[美]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普兰(Steven L.Kaplan)主编,王加丰等译:《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前言》。 (19)[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反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60页。 (20)[美]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普兰(Steven L.Kaplan)主编,王加丰等译:《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估和新视角》,第4、9页。 (21)刘文鹏:《后记》,刘风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0页。 (22)刘大年:《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组织处编:《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10-11页。 (23)《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尚钺批判》第1辑,1960年,第83页。 (24)尚钺:《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二三事》,《尚钺批判》第1辑,第154页。美国的中国中心观的信奉者往往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尚钺在这一问题上曾经饱受质疑。参看童力《尚钺怎样看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7日,第1版。 (25)[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4、200页注释25、190页注释34。 (26)[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页。 (27)[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116页。 (《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刘依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