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学系统方法的涵义。 中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提炼出的系统科学方法涵义是:“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观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观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佳化”[88]。将这种系统方法运用于史学而加阐发的文章颇多,如吴廷嘉认为,系统科学方法为历史研究增加了诸如系统网络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中介分析法、模式分析法、无序有序过程分析法与开放式多元研究法等。[89] 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史学中应如何引进和运用系统方法(多数文章不赞成照搬系统科学的理论结论于史学,提出引进系统方法于史学时,须注意中介和过渡条件,对系统科学成就进行哲学抽象和升华,舍去其原有具体形式,才能运用于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系统方法应当注意的问题(如运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它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等);史学系统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关系,以及史学系统方法与传统史学方法的关系等。[90] 2.计量史学方法研究。 50到60年代,中国学术界受前苏联学术界对西方数量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的不恰当批判的影响,对此也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如《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发表的《资产阶级计量学的虚伪性》一文。 文革前,中国大陆史学基本上是定性的研究。80年代,部分史学家认为,数学在史学中的运用是历史科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对计量史学方法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从1979年至90年代初,发表的有关文章(包括译文)约50篇,著作则有项观奇编《历史计量研究法》[91],霍俊江撰《计量史学基础--理论和方法》[92]等。这些论著评介了国外,主要要是西方国家50年代以来数量史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进展,也探讨了有关计量史学方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1)计量史学方法的根据、涵义与作用。 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抽象结构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是计量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它由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发展成为研究各种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现代数学,使它的适应性大为增强。加上其它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的发展,则为计量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93] 关于计量史学方法的内涵。各家论述不一。续建宜等认为,其具体内容有三: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地搜集、积累、整理和储存史料,这是史学中运用数量方法的前提;二是利用数量统计方法对数据史料进行数量分析,这是它的基本内容;三是制作各种数量模型,对历史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这是它的实质。[94]霍俊江则较详细地分析和探讨了计量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简单统计方法、抽样推断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类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95] 关于计量史学方法的作用。归纳各家看法,大体认为,它是历史科学现代化的有力工具,为历史科学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可以扩大史料来源,有助于新史料的发掘和大数据史料的处理,有助于开拓新的历史研究课题,能够解决原来传统史学方法难以解决的一些历史问题,使历史研究成果更加精确化,以及促进新的史学分支学科的建立等。 (2)计量史学方法的研究程序和适用范围。 关于这一方法的研究程序。各家表述不尽一致。霍俊江在前述著作中提出有: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计量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构造数理模型及其运行;结论的检验和表达等。 关于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各家所述也不一,还是霍俊江界定得较为明确:①它适用于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②它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如因果关系、从属关系、相互作用的交叉关系等)的历史现象的研究,只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系数,就能够得出研究成果。③它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结构等)的分析研究。④它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规律的分析研究。[96] 一些文章还提出,计量史学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有许多历史事实是难以量化研究的,即使在它适用的范围里,定量研究也需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另外,史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其具体性、形象性,也是数学方法难以替代的。因此,计量史学方法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同其它史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史学模糊方法研究。 模糊史学方法实际上是计量史学方法的一种,因为有几篇文章专门论述它,故单独列出。1965年,美国数学家、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模糊集合论》[97]一文,使模糊数学获得迅速发展。70年代末,中国开展了模糊数学研究,模糊方法得到传播。模糊数学方法是一种将模糊集合量化分析的方法,它可以使函数隶属度在0-1的区间中取值,使某个元素不是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某个集合,而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属于某一个集合,从而可以将模糊现象数量化,为描述和研究那些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提供有效的手段。80年代,中国大陆一些学者将模糊方法运用于史学。他们认为,人类客观历史进程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存留的史料中也存在模糊性,史学文字的表述也常含有模糊性,以上是模糊方法在史学中得以运用的根据。采用史学模糊方法,可以对那些亦此亦彼的模糊历史现象和模糊历史关系进行研究,这比用准确概念往往能够更加接近于客观事实的真相。有的学者提出,模糊性研究、精确性研究、模糊性与精确性的有机结合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三种必要方式。[98] 另外,还有些文章探讨了历史模拟方法的条件(模型需近似地反映原型,在认识中能代表真正的客体,可以从研究中外推出原型的信息)、种类(实物模拟、环境模拟、动作模拟、假设模拟等)及其作用。[9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