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新中国史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续完)(9)

第四,认为新时期中国历史科学应建设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体系。采取这种倾向的学者较多,本人也是赞同并较早明确提出这个主张的人之一。这种见解认为,历史(包括文明史)并非只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而是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每一大类又复可分许多细类)的发展过程,又包括创造这一切历史结果的人(氏族、阶级、民族、社团、个人)的主体活动的发展过程。因为历史过程具有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所以研究历史的方法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多种多样,才能帮助人们认识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内容。持这种倾向的学者,对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各种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艺术的跨学科方法研究历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采取积极欢迎的态度。这种见解又认为,尽管人类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但又终究是遵循一定规律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它是一个多样化统一的发展过程。这种统一性当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按照一个固定模式前进。但这种统一性毕竟是存在的。因此,仅仅平列地使用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在一个一个历史研究领域,也可以获得成果,但终究难以深刻全面地把握多样化而又统一的历史过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这种物质统一性、实践性及其发展规律,正是由辩证唯物史观揭示出来的。故只有在辩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的多种多样的历史研究方法连结成为一个多样化统一的开放的史学方法体系,从而逐步地揭示出多样化统一的人类历史发展的绚烂多姿的真实过程。[124]
    (续完)
    *本文第一部分已刊载于本刊第5期。
    注释:
    [33]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34]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35]霍俊江:《灰色系统方法与考证》,《求索》1986年第4期。
    [36]《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37]熊德基:《略谈史与论的关系》,1981年6月8日《光明日报》。
    [38]赵俪生:《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文史哲》1985年第2期。
    [39]巴蜀书社1992年7月出版。
    [40]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41]《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42]《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43]《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44]《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45]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
    [46]发表于《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
    [47]王学典:《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
    [48]参阅王和《正本清源、推陈出新--就史学理论发展问题访蒋大椿同志》,《未定稿》1985年第24期;蒋大椿:《对四十年史学指导思想的基本估计》,《中国历史学年鉴》1990年。
    [49]《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50]这类文章甚多,参阅他石《阶级分析不是唯一的历史研究方法》,《世界历史》1985年第1期。
    [51]此文收入蒋大椿主编的《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出版社1987年版。
    [52]黎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要求》,《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