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争赔偿的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受偿国,而是日本的经济界。日本政府对其战争赔偿资金的使用附加了强烈的经济条件:赔偿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必须符合日本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赔偿资金必须用于购买日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赔偿资金变成了日本企业手中的订单,而由后者向受偿国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战争赔偿实际上是日本政府给予日本企业的出口补贴,为当时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日本机械工业提供了一个舍赔偿则难以开辟的海外市场。并且,在赔偿实施过程中,最活跃的企业是日本的综合商社,说综合商社借赔偿之机得以重建决不过分。再从赔偿的政府决策和实施部门的实际权利分配的天平来看,也偏重于代表企业界利益的通商产业省。从名份上说,赔偿作为一个外交问题,应当由外务省主管,但由于外务省缺乏国际市场开发的专家能力,因此,在赔偿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依靠通产省和民间企业(特别是综合商社)的情报和专家能力。 日本战争赔偿作为一种经济外交手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点,可以从赔偿额最大、时间最长的对菲律宾赔偿的贸易效果得到证实。第一,对菲赔偿有力地带动了日本对菲输出。如图2所示,在日本对菲赔偿的初期(50年代后半叶),通过赔偿的输出在总输出中大约占四分之一。可见,赔偿在日对菲贸易中起了“启动剂”的作用,积极地推动了日本输出的扩大。从1956年到1965年,日本对菲输出增长了4.3倍(见表2)。第二,日本对菲赔偿物资75%以上是机械制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产品。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冲击日本当时已有的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即可输出的轻工产品的输出贸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它为日本输出结构升级起了有力的牵引作用。例如,1960年,虽然赔偿只占当年输出总额的13%,但同年对菲机械出口中,有31%是通过赔偿的渠道输出的。表2清楚地显示了日本对菲输出贸易结构的升级。1956年,日本对菲输出品中,纺织品占最大比重(37.3%),机械出口所占比重仅为17.1%,位居第三;10年后局面正好翻转过来,机械比率上升至35.1%,位居第一;纺织品比重下降到13.9%,位居第三。10年间机械输出增加了8倍,而纺织品只增加了6成。这10年间,增长最快的输出品是化工制品,增加了17.4倍;它在整个对菲输出中所占比重也从2%上升至8%。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战争赔偿,已成为高速成长时期日本以“重化工”(即机电化工工业)为战略重点的国家产业政策的一部分。 日本的赔偿外交,对于日本来说,无论是站在当时的时点上看,还是从它对战后日本外交和国际经济战略的影响的角度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1946年5月,吉田茂出任日本首相,面对空袭留下的一片片焦土和被战争拖垮了的民生和经济,他曾明确指出:“在战争中被打败,而在外交中获胜的先例是有的。”⑨尽管占领时期日本政府没有独立外交的权利,然而,与美国政府及其对日占领当局的交涉,并通过占领当局同外界的交流,对于战后初期完全没有经济自立能力的日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因此,难怪占领时期日本政府的历任首相,币原喜重郎、吉田茂、片山哲、芦田均、吉田茂(再任),除片山外,都是外交官出身。战后日本外交的第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包括战争赔偿问题在内的战后处理问题。在战后处理的外交中,日本的赔偿外交无疑取得巨大成功。日本之所以能把赔偿的负担压到最低点,并把它转化为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除了战后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外,还在于战后日本的领舵人(吉田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充分地利用机遇。现在回过头来看,战争赔偿外交不仅使日本以很低的代价恢复主权,重返国际社会;而且,它还是战后日本以扩大本国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目的的国际经济战略的开端。赔偿外交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甚至整个外交的模式。在外交过程中经济利益优先,政治上保持低调,官方(政府)外交和民间(主要是经济界)外交密切结合,是战后日本外交,尤其是在80年代前的日本外交的显著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在赔偿外交中生成的。必须指出的是,战后日本官方支付的战争部偿额,远不足以补偿日本的战时侵略行为给亚洲受害国人民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害和痛苦。日本商业主义化的赔偿外交,未能平息受害国人民的不满情绪,给战后日本的亚洲外交留下了诸多难题。 注释: ①参看《大英百科全书》英文版第15版(1982),“战争法”(The Law of War)。 ②Yoshie Yonezawa,“National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y”(《国家经济独立与工业合理化》),in Juro Teranishi and Yutaka Kosai eds,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f Economic Reforms,St.Martin’s Press,New York,1993,p.261. ③田中明彦《日中关系:1945-1990》,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版,第41页。 ④转引自渡边昭夫《战后日本的出发点》,见渡边昭夫编《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有斐阁1985年版,第28页。 ⑤Lawrence Olson,Japan in Postwar Asia(《战后亚洲中的日本》),Praeger,New York,1970,pp.506-507. ⑥转引自山本刚士《战后日本外交史之四:走向先进国家之路》,三省堂1984年版,第130页。 ⑦赔偿问题研究会《日本的赔偿》,世界杂志社1963年版,第96页。 ⑧笠井信辛《赔偿与贸易促进:菲律宾的事例》,见中冈三益编《战后日本对亚洲经济政策史》,亚洲经济研究所1981年版,第130-132页。 ⑨转引自高坂正尧,《宰相吉田茂》,中央公论社1968年版,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