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摘要:作为传统时期的一种重要代步工具,轿子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与跨地域传播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自下而上的推动力,也有自上而下的限制性规范,还有不同政治权威的调节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风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轿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演变
    作者简介:张之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500)。
    

    轿子是我国传统时期一种重要的代步工具,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轿子有着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传统婚礼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不过,轿子并非中国所独有,实际上在周边一些国家,如朝鲜、日本等,也同样有轿子存在,只是在形制上与中国的轿子有所不同,如中国的轿子是有座椅的,其他两国则没有。而同样是没有座椅,朝鲜与日本的轿子亦有较大差别:朝鲜的轿子有上无下,整个轿子全都位于轿杆之上;日本的轿子则是有下无上,整个轿子全部位于轿杆之下。那么轿子有何演变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与跨地域传播过程,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下文将就这几个问题略作分析。
    一、轿子的产生:“俗人所欲也”
    古代中国,是一个车马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度。据记载早在夏王启的时代,就在甘之战中使用了战车。春秋战国时代,战车更是得到大规模普及,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而轿子的产生则与马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轿子其实就是马车的一种演变。先秦时代,马车虽然已经非常普及与发达,但当时专供马车驰骋的道路却很少,因而使用起来并不十分方便。于是因应社会所需,轿子产生了。也就是说,正是现实的需要促进了轿子的产生,就像汉刘熙在《释名·释言语》中所说的那样:“俗,欲也,俗人所欲也”。
    但轿子最早并不叫轿子,而叫做辇和肩舆。《说文》曰:“辇,挽车也。”《周礼·乡师》“与其輂辇”,注曰“辇,人挽行”。也就是说,辇就是用人力拉的车,而其就是轿子的最初原型。只是到秦汉时期,辇已被特指帝王和皇后所乘的人力车。这时候的辇,特别是人拉的辇,还保留了马车的基本形态,而人抬的辇则去掉了轮子。由于“辇”字被皇家所专用,于是其他人所乘的辇便用“肩舆”之称来代替。舆也是一个古字,从车,舁声,本为车厢之意。《说文》曰:“车,舆也”,指车中受物之处。所谓肩舆,就是由人抬着的马车车厢。这一点通过出土文物可得证明。1973年3月6日,在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一号墓陪葬坑,就出土了三乘肩舆。这种肩舆其实就是把马车的轮子去掉,形成用人来抬的“人肩上的车”,而其形状完全就是当时马车的样子。对此,杜佑曾说:“古谓人牵为辇,……秦始皇乃去其轮而舆之”。
    不过轿子虽然产生于“俗人所欲也”,但在其产生初期,却可能主要是运用于山路交通,此后才被用于平地或宫廷内代步。如《史记·河渠书》引《夏书》说:“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陆行载车,水行载舟,上行即桥。”桥即轿,就是说走山路时用轿子做交通工具。而轿子普遍用于平地代步,约始于东晋时期。当时政权南移,由于南方多雨、道路泥泞,不适合马车行走,而南方多竹,便于轿子制作,于是轿子遂作为平地代步工具而逐步流行起来。
    虽然先秦时代的马车文化和风俗在今天已经消失,但马车文化和风俗所衍生出来的轿子却一直流传到近代,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轿子习俗。这一风俗的最初形成,与上层统治阶层的推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很快与当时严密的社会等级制相结合,使得辇变为皇家专用物,而其他人使用的“辇”则改称为“肩舆”。这种从马车到辇和肩舆风俗的形成,与统治阶层的推动有极大关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风俗的重视。如西汉贾山《至言》曰:“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同时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
    二、轿子的成型:“上之所化”
    从考古资料看,辇和肩舆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较为普遍的使用了。但对辇与肩舆使用的有关礼仪规定,秦以后才逐步出现,而更完善的礼仪规定则要到唐宋时期。车马是先秦礼仪规制的重要表现之一。如《周礼·春官·巾车》就规定:“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正因为此,从车马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轿子,也被统治者纳入礼仪规范之内。而在官方带动下,轿子又被民间所普遍仿效与应用,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风潮。
    在北宋时期轿子最终定型以前,除了辇这一种皇家御用的轿子以外,轿子不管是在名称还是形制上都是多种多样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分别有“八扛舆”、“篮舆”、“版舆”等类别。其中八扛舆就是由八个轿夫所抬的轿子,由于轿身很大,可同时乘坐二人。不过这种舆一般只有皇亲王公才能乘坐,因而是一种高等肩舆。所以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班姬辞辇图》中,由于乘者为汉代帝王,所以所画之辇即为“八扛舆”。相比之下,民间的轿子则简陋许多,最简单的就是版舆,也就是在两根木杠的中间,固定一块方形的木板,乘坐者盘腿或是曲膝正坐于木板之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