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论《蒙古游牧记》自注


    内容提要: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关 键 词:张穆 蒙古游牧记 自注
    作者简介:刘治立(1965-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007)阶段性成果。
     
    进入近代,西方列强侵扰而出现的不断升级的边疆危机,如何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和历史编纂方法的优势,扩展历史研究领域,解决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引起史学家的思考。唐景升说,清朝道光、咸丰以降,“士大夫目击世患,既愤外人之侵侮,又痛清政府之无能,于是相率而为域外地理之研究,讲求中俄边界交涉沿革,冀有以挽时艰。魏默深(源)之著《海国图志》、《圣武记》,徐星伯(松)之著《新疆识略》,张石洲(穆)之著《蒙古游牧记》,何愿船(秋涛)之著《朔方备乘》,其动机悉于此”①。所列著作既有对域外地理的系统介绍,又有对边疆史地知识的全面调查和阐发,对于了解域情,更好地经营边疆,具有重要价值。白寿彝认为,这些研究工作,“都开创了新的研究风气,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时代变动在文化领域的脉搏”②。张穆《蒙古游牧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其贡献不仅在于其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爱国思想,还在于其娴熟地运用传统史书自注的方式,使正文与注文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张穆与《蒙古游牧记》
    张穆(1808年-1849年),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号殷斋,山西平定人,近代爱国思想家、历史地理学家,通五经六艺,精训沽、天算、舆地之学,特别留意于边疆史地和民族问题。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面对列强觊觎中国边疆,张穆充满了忧虑,曾抱着爱国热情,上书言事,奔走呼号,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警觉。本着张扬国威,抵御沙俄侵略的目的,潜心致力于北方边疆史地的研究,“洎乎嘉、道以后,中国多故,外患日深,远识之士,引以为虑,于是第三期又移其考治前代之的,转而治边疆史,如徐宋、张穆、何秋涛、丁谦、曹廷杰、洪钧、屠寄皆其著者”③。道光二十五年(1836年),张穆受祁隽藻之邀,校核祁韵士的遗著《藩部要略》,遂引发了撰写《蒙古游牧记》的想法,并得到祁隽藻的热情支持。为了“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从道光十七年(1837年)开始撰写,屡次修改书稿,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写成《蒙古游牧记》十六卷,堪称十年磨一剑。其中前十四卷已经定稿,而后四卷还未来得及雕琢完善就辞世了。何秋涛以十年之功补辑后四卷,于咸丰九年(1859年)刊刻传播。
    《蒙古游牧记》依传统地志的体例写成,以方域为骨架,以丰富的史实为血肉,全面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重大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书中以各盟旗为单位,分别叙述其地理特征、范围、形貌和位置,再以各部落所在地来考察其社会沿革及历代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关系,有内蒙古二十四部六卷,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四卷,额鲁特蒙古和新旧土尔扈特部各三卷。史料丰富,考证精密,对新疆、内外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蒙古各部落的历史、山川城堡等都予以详细的记载,既陈古义,又论时事,将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两个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研究蒙古各部落的历史、满蒙关系史,以及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历史地理,以及分析近代史学研究旨趣的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蒙古游牧记》又可补正史之缺,是研究蒙古史的权威性著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首肯,被翻译成俄、英等多种文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