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谈中华文化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3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巍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中国的大量考古发现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来看,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善于发明、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 东方人类最初现,距今已逾百万年 在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现了1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包括简单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食用过的动物骨骼化石。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古人类的牙齿化石,据古地磁测年,距今170万年,被命名为“元谋人”。与人类牙齿化石同出的,还有人工打制的小件石制品和食用遗留下来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两处发现表明,在距今180万年前后,已经有远古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中国是世界上已知几个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在东亚地区是最早的。 发明人工用火术,烹调饮食开新篇 西侯度和元谋两处遗址都发现有些经过火烧的动物骨骼,其周围还有炭屑,有学者认为,当时已经掌握人工用火,但学界对此还存在争论。在距今50多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则发现了确凿无误的人工用火的证据。在北京猿人生活的地层中,发现了成堆的灰烬和经过火烧过的大量兽骨,这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东亚地区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早的。学会用火后,古人类可以把狩猎获得的动物经烧烤后食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味道的鲜美,而且十分有利于吸收肉类中的营养成分,对于古人类体质和脑力的发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华夏大地种稻谷,开启生活新纪元 人类出现以后,数百万年间一直过着以狩猎获取动物和采集野生果实为生的生活。大约在距今12000年的最后冰期之后,随着气候变暖,各种植物生长日趋茂盛,人们对植物性食物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加大。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世界几大文明的发祥地,栽培农业开始出现。西亚地区的小麦、东亚地区南部的稻和北部地区的粟和黍都是在这一气候背景下出现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可能与人类栽培活动有关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由于数量极少,又是孤例,所以在学界部分学者对这一发现的认识存在分歧,未能形成共识。2006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从而以确凿无误的考古材料证明,早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稻的栽培。 稻作农耕技术在距今3000年前后向东传到了朝鲜半岛,稍晚又传到了日本列岛;向南则传到越南和菲律宾;大约在公元前1千纪中期以后,经过伊朗传到了西亚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和欧洲。 与中国长江流域发明稻的栽培技术大体同时,大约与长江流域出现最早的早培稻的同时,在中国北方地区,先民们发明了粟和黍的栽培技术。在北京西郊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0000年栽培的粟和黍,数量很少,应系刚刚开始的栽培农业的收获。到了距今8000年前后,粟作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栽培粟和黍,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制和骨制的农业和狩猎生产工具以及作为炊煮和盛储用的陶器。 粟和黍在中国北方地区被发明之后,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经过中亚、西亚传播到欧洲。这些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粟和黍都不早于距今5000—3500年,对出土的粟和黍进行的遗传学分析表明,它们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粟和黍的遗传基因具有一致性,都源自中国北方地区。粟和黍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经西域传到中亚和西亚地区,距今4000—3500年,又传到了欧洲。 稻、粟、黍曾长期作为旧大陆史前及历史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它们的发明和传播,使各地区的人们实现了定居,人口得以繁衍,也促使了社会分工和分化,为文明的起源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先民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
- 下一篇:知古鉴今 古为今用(序与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