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34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麻国庆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麻国庆(1963- ),男(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研究与区域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变迁。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族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新时代的特征。民族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把握民族工作的新方向,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面向并研究如何建设之,进而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关 键 词:中共十九大报告/民族工作/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the report deliver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thnic work/the pattern of pluralistic unity/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6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区域共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部分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①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如何在继承传统优势,回应民族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方面不断创新推进,是摆在民族学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认识这一转变,必须从向后看和向前看两方面来展开。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但也存在地区间、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不仅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在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转变,是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总方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民族工作领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揭示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1]历史条件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发展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发展政策方面,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国家安全方面,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必须认识到: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之一;巩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民族学充分发挥从实求知的传统,将学术研究同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 理解这一阶段性特征,不能脱离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史。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和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早在秦汉之际,中国便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而汉民族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多的民族成分所形成的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这一多民族的统一体,已存在了近两千年。不管是中原的汉族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建立王朝,都自认为自己是中华的正统。这些朝代也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天下统一的问题。在中国这一沃野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的民族消失了,而另一些民族又成长起来;虽然曾经出现暂时分裂割据或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不同的民族都在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固然也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动力和资源,如“茶马互市”“盐茶互市”“丝绸之路”“和亲”“胡服骑射”等。在这一多民族共生关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进一步密切了多元一体的关系,即在汉族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了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最终整合出今天的中华文化。始于秦汉的民族融合事业在清代最终完成,奠定了今天中国境内的民族格局,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3] 1840年以后以及20世纪前半叶,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国家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意识和认同感。中华民族这一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于1902年由梁启超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正式提出。[4]李大钊用“中华民族”指称融合了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重视各民族在现代民族国家内共同的政治身份,指出“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5]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广泛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契合了“国族”建构的需要。孙中山围绕“中华民族”完善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他的中华民族是“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6]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民族国家建设的新开端。[7]自“九·一八”事变后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民族主义成为抗日救亡的一面大旗,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围绕中华民族所形成的凝聚意识和凝聚力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的认同基础。 各民族历史上的迁移、融合、分化所造就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社会、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格局、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共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面貌。而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以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最为清晰。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讲,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提出了“多元一体”这一重要概念。[2](P.1)他在讲演中指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指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括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他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接着他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先生事实上是从作为民族的社会这个角度来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是其对社会和国家观的新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概念本身就是国家民族的概念,而56个民族及其所属的集团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从另一个方面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实现各民族人民最普遍、最广泛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多元不是强调分离,多元只是表述现象,其核心是强调多元中的有机联系体,是有机联系中的多元,是一种共生中的多元,而不是分离中的多元。 重读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著述,便会发现他是在我国多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来理解中华民族的。所以,重要的不仅是总结提炼出怎样的“格局”,更是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反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包含多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命运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关系、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民族团结不断巩固,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 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梦想,也不是各民族各有其梦想,而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的梦想。实现这样的伟大梦想,也不能单靠哪个民族的力量,而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到中华民族当中来,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住了这样的历史趋势、现实基础和未来走向,适时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