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茂的中国古代史学园地里,有一种很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实录。它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资料,重新汇编,纂修而成的前皇帝一朝言行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这种体裁,自唐代开始成为定制,代有所修,篇幅很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实录体的创立者,一般都认为是南朝梁的周兴嗣,其实是五凉著名史家刘昞。 一刘昞,字延明,敦煌(今甘肃敦煌)人,约生于公元370年,逝于440年。幼年时, 在儒学上颇有造诣的父亲刘宝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十四岁以后,他向著名学者、博士郭瑀学习儒家经书,学业优异,最受先生赏识。 刘昞在世的70多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当时,南北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六国、北魏等朝。河西则是西北几个割据政权的舞台。他童年时,当地是前凉张天锡的天下。不久,前秦苻坚夺取了河西。以后,西凉、北凉又相继称雄,直到北魏统一北方。 成年以后,刘昞隐居酒泉,潜心学问,教授弟子,从其受业者达500多人,为河西培养了许多人材。前秦、后凉多次徵召, 他都不应命。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建西凉,不久迁都酒泉。 李暠出身于陇西望族,通涉经史。称王以后,在当地发展农业,关心民生,又提倡儒学,设立学校。他崇敬刘昞的学识,邀请其担任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又迁升抚夷护军。李暠说:“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刘昞见到李暠这个知遇之主,也如鱼得水,曾撰写碑文,颂扬李暠治民的功德,这就是立于靖恭堂而名闻遐迩的《酒泉铭》。唐初史家令狐德曾赞扬道:“区区河西,而学者埒于中原,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岂徒言哉!”(2)刘、李二人经常在一起阅读经史、切磋学问。 刘昞在政务繁忙之中,手不释卷。李暠关心地劝道:“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刘昞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3)公元421年,以张掖为都城的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打败西凉, 占据酒泉、敦煌。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对刘昞更为礼遇,称其为“玄处先生”,在西苑专门修建了壮丽的陆沉观,请刘昞在其中教授弟子,每月按时送来酒和羊予以犒劳。刘昞在北凉政权还担任秘书郎,负责起居注的写作。沮渠牧犍继位后,更尊称刘昞为国师,亲自参拜,还下令所有官吏都拜刘昞为师,向他学习经史,并为他配备了索敞、阴兴两位年青学者当助教。当时,刘昞的学生有好几百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39年平凉州,沮渠牧犍投降。 年逾古稀的刘昞被任命为留守河西的太武帝长子、乐平王拓跋丕的从事中郎。一年多以后,他思念故乡,从姑臧(今武威)返回敦煌,在姑臧以西400里的韭谷窟因病逝世。 刘昞学识渊博,勤于撰述,著作丰硕。据《魏书·刘昞传》记载,他注释和撰述的经史子书达100多卷。注释的书籍, 有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有法家要典的《韩非子》,有曹魏刘邵论辨人材的《人物志》,有相传下邳神人授予张良的古兵书《黄石公三略》。这些注多已不存,仅《人物志注》收录于《四库全书》杂家类。《四库提要》称,刘昞的注“不涉训诂,惟疏通大意,而文词简古,犹有魏晋之遗。”(4)《周易注》在《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被视为“断珪残璧,少而益珍”。 他的著作,有《方言》三卷,不见于诸史经籍志。但汉扬雄有《方言》十三卷,是解释古语和异国方言的一部小学类著作。刘昞该书,亦名《方言》,殆因敦煌西连西域,北接柔然,南通吐谷浑,本地又有匈奴、鲜卑、氐、羌杂居,语言环境十分独特,而他又担任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抚夷护军,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多民族语言的汇聚本。可惜该书久已不存,否则,对考证研究民族史、边疆史和古代语言将会有很大帮助。 最能代表刘昞学识的是他撰写的《略记》、《凉书》、《敦煌实录》这三部历史著作,《略记》又名《三史略记》。魏晋时的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书合计393卷。 《魏书》本传言,刘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我们知道,在他之前,孙吴时的太子太傅张温撰《三史略》,仅29 卷(5),似嫌太略。刘昞此书,当是纠张温之敝而作。《凉书》和《敦煌实录》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都有著录,《宋史·艺文志》不再著录,大约于宋元间佚失。《隋书·经籍志二》云:“《凉书》十卷,记张轨事。伪凉大将军从事中郎刘景撰。”按,唐人讳昞,故称其名为景。则该书是记载前凉张氏政权历史的著作。《敦煌实录》的情况留待下节阐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