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5)

学风建设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性使用,对于文风的重平实不尚浮华,对于克服治学上的浮躁情绪等等。所有学风上的问题,都直接同提高史学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有关,都同走向21世纪的史学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有关,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总之,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我们才能走出目前存在着的一些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各种误区,使当代史学得以更加健康的发展,得以迈出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21世纪。
    21世纪的中国史学,在研究方向上,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要努力使之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①f]
    21世纪的中国史学,要努力探索和改进历史研究的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更加富于社会启示意义。
    21世纪的中国史学,要造就出一批能够同世界各国史学家对话的新型的史学家。这些新型的史学家,应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中国学问的根底,应对世界历史和外国史学有相当的了解,应在专精的基础上努力向通识发展,应具有较高的古代汉语的修养、现代汉语的表述水平和外国语水平,应善于同外国同行合作而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探索造就新型的史学人才模式的自觉意识。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把“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史学工作者,称为“探索的一代”。[②f]是的,这是跨世纪而展宏图的一代史学工作者,希望在他们当中能够涌现出一些这样新型的史学家。
    注释:
    ①a这两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和第4册,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①b《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72页。
    ②b《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①c这些数字,包括译著、重印书和考古著作在内。
    ②c参见《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①d《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见《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②d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见《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①e《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②e分别参阅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学典:《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①f《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
    ②f向燕南:《世纪之交的史学回顾与前瞻--访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见《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