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纠摘谬误 传信求实(3)

其三,品评体例恰当。如卷十七“编次未当”门“孟诜无隐概而入隐逸传”条:
    今案:孟诜,本方术养生之士也。《旧唐书》止列于艺术传,且未尝有隐概,今书乃入隐逸传,莫谕其说。考《新唐书》中《孟诜传》,致仕后虽曾隐居山林,但生平行状仍以仕宦为主,归入隐逸传,确有牵强附会之嫌。“类例既分,其义自明”,若归类不当,则易引起误解。
    其四,指责文字错讹,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吴缜所纠第二十门“字书非是”,指责《新唐书》误用字、不经字、讹错字之类,计七十八条,后世学者攻击最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条谓“今观其书(指《纠谬》),实不免有意抨击。如第二十门‘字书非是’条,至历指偏旁点画之讹以讥切修等,大都近于吹毛索瘢。”其实,吴缜所纠《郑善果传》“聊城”误作“辽城”;《仆固怀恩传》“横水”误作“黄水”;《王羲方传》“庞萌”误为“蓬萌”;《李怀仙传》“仙”字误为“先”,已不仅仅是一字之误,而牵涉到地理、地名诸多史实问题,不纠则今人费解甚至误解。
    综上所述,认为吴缜是《新唐书》的有功之臣应不为过。《新唐书》修成进呈之时,仁宗即谓“《旧书》不可废”;日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且“悉据旧史,于《新书》无取焉”(《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九);“二十四史”当中,也只有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是一朝两史,这都是《新唐书》存在诸多不足的明证。吴缜无视天下大忌,以一人之力,不遗余力,专书弹纠欧宋,值得褒扬。虽然,钱大昕参诸家之说,精考详究,对《纠谬》用功“老而不衰”(钱大昕《纠谬跋》),于《纠谬》各条之下多有校注案语,另外又纠摘出《纠谬》之误三十余条《据钱大昕《纠谬跋》统计),但是,当代史学家岑仲勉先生却评价说:“钱氏作《纠谬》案语,意欲为《新书》张目(观其甲午跋知之),然读书莫弊于先存家数之见,强为辨护,时不免束茧自缚也。抑钱氏癸丑八月自记言,‘又续得辨正若干条,并写以贻之’,若自名其文曰辨正者,但各条中常实证《纠谬》所纠之不误,以称‘辨证’,名实弗符。”(岑仲勉《唐史余渖·刘总以八州归朝》)即便钱氏所纠极是,《纠谬》全书四四九条,钱氏所纠也十不及一,正如李慈铭所说:“吴氏专著一书,纠并时新出之史,而欧、宋皆大臣盛名,官修进御,吴欲以一人之力考之,其用心自更精当,故得者尤多。……要其全书中瑕类不及十之一,晁公武讥其不能属文,多误有诋诃,固未确论也。”(《越缦堂读书记》三《历史》)章学诚也有同感,他说:“二十篇书隶四百余事,偶因一事失检而遂谓多有误诋,毋乃刻与?”(《文史通义》外篇二《唐书纠谬书后》)
    三、《纠谬》的史学思想
    通观《纠谬》全书,分析吴氏《自序》,我个人认为,《纠谬》一书不是简单的一部纯粹校勘学、考据学著作,而是一部很有历史眼光,颇多真知灼见的史学专著。吴缜不但精于校勘、考证,而且对史书编纂学、史料学,也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关于《新唐书》修撰八失之说,以及《纠谬》在弹纠《新唐书》各类问题时,散见于各类中的议论,都是他史学主张的反映。
    其一,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宋代文史之士,有鉴于五代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道德沦丧,风气衰败,力倡取唐代以为龟鉴,如范祖禹深明唐代三百年治乱兴衰,认为“观古所以知今,明往所以察来”,“唐与本朝,如夏之于商,商之于周,厥鉴不远,著而易见”(《范太史集》卷十三《上太皇太后表》)而修《唐鉴》;孙圃著《唐史记》七十五卷,直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若身履其间,而听者晓然,如目见之。”(《宋史》卷二九五《孙圃传》)吴缜也不例外,他说:“史之所记,必系乎兴亡治乱、礼乐政刑、褒贬劝惩、贤愚邪正,有益于名教,有考于后人,则虽多书而无害。”(《纠谬》卷十三)在以史为鉴的前提之下,吴缜特别强调修史详略取舍的重要性,以为“文省事增”乃“古之良法!”他说:“增事者,广记备言之谓也;省文者,详略适中之谓也。广记备言,则后世得以考察;详略适中,则无重复丛冗之弊,后世有所矜式。”(《纠谬》卷十二)故特列“事状丛复”、“当书而反阙”、“宜削而反存”三门,以为欧宋之《新唐书》并不是真正的增文省事。为此,他对记载那些与兴亡治乱无损益之事大加指责,如卷十三“安乐公主览镜作眉”是“徒于简策而贻讥诮也”、“杜审权手自下帘”是“人之闲居燕处常事末节,又何足载于史乎?”反之,礼仪制度、忠孝节义之类,“有益于名教”,则宜备载无遗。他认为“九宫贵神”是“自唐中叶以还,世世崇奉,人主尝所亲祝。礼次昊天上帝,列为大祠,迄今不改,其礼盖亦甚重。此正古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而史氏所宜记录者也。”(《纠谬》卷十四)以及《忠义吕之臧传》漏载马元规事迹,“无以旌忠节而助风教”(《纠谬》卷十四),实不应该。
    以史为鉴,并不是吴缜的发明,但以此评判史书编纂详略取舍是否得当,则是他人所未发,吴缜所为,使史书作为“惩劝”、“垂世”之训的教科书味更浓重了。
    其二,传信求实的史料观
    吴缜《纠谬》一书特别强调“史之所以传信也”,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多求前史谬误而参订之”,认为修信史就须重事实。他说:“夫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因事实而寓惩劝,斯谓褒贬;事实、褒贬既得矣,必资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至于事得其实矣,而褒贬、文采则缺焉,虽未能成书,犹不失为史之意。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吴缜《纠谬序》)认为“史”包含“事实”、“褒贬”、“文采”三要素,而“事实”是修史中的第一要素,也是信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尊重事实,据实直书,然后寓褒贬于行文之中,辅之以文采,才能成为一部好的史书,否则事实舛误,一味褒贬、文采,则背离了修史的目的。这种先事实,后褒贬、文采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