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审美初论(4)

史学研究的心理感觉最终而言是一种审美创造和美学感受,当史学家思维定势沉浸在某个特定年代或某个特定领域。感应于主体心灵的同样是一种探索未知奥秘的快感,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偏爱,所谓“史癖”、“史痴”大概都是针对此类执著精神而言。现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第一册《序言》中谈到他研究学问缘由时说:“我对于自然之美与人为之美没有一种不爱好我的工作跟着所受的美感走。我所以特别爱好学问,只因为学问中有着真实的美感,所以生出我的丰富的兴味之故”。顾颉刚先生写此话时虽仅仅33岁,但却是走过十几年的史学实践参悟到学问与审美的关系。几乎对所有从事史学研究者而言,大概都或多或少有此同感。最近史学界已有同仁如是呼吁:“如果能抛弃实用之心,真正把我们从事的学科视为人类审视自然之美活动的一部分,……这一学科的功能也就自然能被愈多的人感受和理解”……[①h],确实无啻于发聋振聩之音,所提出的问题无疑是重大而深刻的,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中国史学未来的命运与归宿。如果说人类精神需求的极至是自由与审美的话,那么史学的最终价值、最终为人们看重的也恰好是它的深层能量蕴涵--审美愉悦。问题在于要使愈多的人都来理解历史的美学意义,必须依赖于全民族历史知识的普及与历史意识的重建和提高,真正让历史遗产物归原主,为全民族所拥有。
    张荫麟先生在三十年代那篇批判忽视历史美学价值、过分看重历史的政治、道德传统史学的《历史之美学价值》中说:“吾窃不解者,自来史家原历史之功能、为史学作辩护者,为说多矣,……唯独不闻有以历史美价值为言者。”[②h]确实,中国传统史学除《史记》等少数史著外,基本上欠缺历史美学审视及价值评判,向来无视历史的审美功能而长期因袭史学的政治借鉴、伦理垂范、道德教化作用,所以张氏的批判是切中其大弊的。本世纪初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史学认识论、价值论多少受其影响,史学开始注意自身以往从未被发现的新功能,历史审美思潮由此发端。胡适虽然是“科玄大论战”中科学派的领袖,但也强调历史学的艺术功能和“高远想象力”[③h];刘节在《历史论》中也曾提出“历史是介于科学与艺术间的一门学问”[④h]。可以说都是中国现代史学上非常值得重视的观点,遗憾得是竟埋没无闻多年。五四运动以后“科玄论战”的结果,科学派大获全胜,科学主义占据支配地位,史学愈来愈强调科学性而摈弃艺术性,致使史学失去了历史本身应有的生动与微妙,大量史著抽象枯燥、味如嚼蜡,结果读者日少,社会影响也日渐衰微,这不能不是史学自身产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语
    以上初步论述了历史审美的发生、特征、及其价值。要而言之,历史审美是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中一个十分重大的学术问题,同时又是史学目前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现实问题。“史学危机”的消除首先须挖掘,弘扬史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殊价值。重视历史对人的精神愉悦和美感教育,发挥史学艺术方面功能,建立历史美学学科,在世纪末迷乱凄惶的社会情绪中重建全民族的历史意识,其意义则远远超过其学术理论本身。
    注释:
    ①a、《历史是什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b、罗素:《历史作为一门艺术》。参见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②b、转引自陈明鉴:《马考莱的史学观点》。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①c、《人论》中译本第26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②c、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64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c、《史记·伯夷列传》。
    ①d、关于历史悲剧性问题,许苏民先生有深入全面的论述,见《历史的悲剧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d、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e、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e、③e、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e、彭卫:《中国古代咏史诗歌初论》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⑤e、马强:《历史的审美与超越--司马迁历史审美观初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6期。
    ⑥e 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王加丰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3月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