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在1994年,古人类学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其中某些研究成果为探讨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很有价值的新证据。 我们可以把劳动界定为人类超越本能,依赖身体以外的装备,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使自己得以生存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模式。劳动的首要特点是依赖工具作用于自然界而获得生存,它首先是一种工具行为。将人与动物相比,动物的器官往往是高度特化的,动物依靠其特化的器官去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人类的器官的特化最为贫乏,人借助工具去适应环境,由此而衍生出完全不同于动物的生存策略。因此,我们讨论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首先是将劳动作为工具行为,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的。 一、两足直立与工具行为 大约在400万至5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中的一个小系,将它们的指节离地而起,采取两足直立的姿势,是人类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作为一种行动方式,有它的缺点:它不利于特别快速地奔跑,四足行走的黑猩猩和狒狒奔跑的速度比人类快30%到40%;不利于奔跑时改变方向;直立的动物更容易为食肉兽发现,并使软腹部暴露出来,受到致命的攻击,等等。那么,400 多万年前的一支古猿为什么牺牲了速度和冒着被食肉兽伤害的危险而向直立行走的方向进化呢? 直立行走的生存价值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指节离地而起,使前肢从行走中解放出来,使用工具来保护自身和取得食物,并把采集到的食物搬回到安全的庇护所。另一点在于,直立行走是一种节省能量的行走方式,可以走很长的路而不会疲劳,适应于长途跋涉。此外,立于空旷的草原,两足动物可以看得更远,能够及早发现作为天敌的食肉兽。 在发现生活于400万年前的根南猿化石以前,一些古生物学家倾向于认为,作为人类始祖的古猿采用直立行走的行动方式,在于它是节省能量的行动方式,适应于在热带稀树草原从一个树丛到另一个树丛的长途跋涉。因此,大草原是直立行走的推动力。根南猿的发现对此提出了质疑,人们必将对此加以修正。 1994年,怀特(T.D.White)、洲坡原(Gen Suwa)和阿斯富(B.Asfaw)在《Nature 》上报道〔1〕,在埃塞俄比亚阿拉米斯(Aramis)的上新世纪地层中发现了距今440 万年的人科化石,将之命名为Auatralopithecus ramidus。 ramidus 在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的语言中是“根”的意思,指植物的根,也指人的始祖,我们译为根南猿。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化石。根据已鉴定的七件牙齿、颅骨及颅后骨骼标本,根南猿已经完成了直立行走的进化。将根南猿同现代大猿以及森林古猿相比,犬齿形态门齿化,齿冠不那么突出,具有相对大的齿冠肩,前臼齿较大。从枕骨大孔和颈动脉孔的相对位置来看,枕骨大孔已经前移,枕骨髁也已经前移,整个颅底已经缩短。现在还未见有关根南猿骨盆和上下肢化石的报道。上述材料已经能证明,根南猿是一种直立行走的动物。 根南猿发现后,成为人科谱系树的一个起点,从根南猿发展到阿法尔南猿(A.afrensis),以后分为两个世系。 一个世系经非洲南猿(A.africanus)到傍人属(Paranthropus)。另一支发展为早期人属,包括鲁道夫人(Homo.rudoifensis)、能人(H.habilis)和匠人(H.ergaster); 再经直立人(H. erectus ), 最后成为智人(H.sapiens)。〔2〕 根南猿发现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的生态背景。据沃尔特加伯利尔(G.Woldgabriel)等人的报道〔3〕,在发现根南猿化石的地层里, 有Canthium属的种子,而这个属是生长在非洲森林里的。这里,大型哺乳动物如河马、犀牛、长颈鹿、长鼻目动物很少,水生动物(龟、鱼和鳄鱼)也很少。小的哺乳动物有蝙蝠、小松鼠、獴、鼠和鼹鼠。至少有三种灵长目,除了根南猿外还有疣猴和狒狒。疣猴的数量很大,占全部脊椎动物的三分之一。一种中等大小的条纹羚羊的数量也很大。疣猴和条纹羚羊是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它们的大量存在说明这里原是长满树木的郁闭的森林。由此可见,根南猿不是生活在稀树草原而是热带森林。 根南猿作为一种森林动物,走上直立行走的进化之路,它的选择价值显然不在于节省能量的长途跋涉。或者说是有利长途行走不可能是其直立行走的初始推动力。1994年6月在《Nature 》发表的一篇古人类学论文〔4〕,为这一论断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证据。 位于颞骨骨质内的内耳,由包括三个半规管在内的构造复杂的管腔组成,故称为迷路,这是重要的平衡器官。古人类学家F.Spoor、B.Wood和F.Zonneveld用高分辨率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技术,对早期人科成员的化石、 灵长类动物和现代人的骨迷路进行扫描照相,对这一微小结构的三维图像进行测量,比较了它们的前半规管(ASC)、后半规管(PSC)和侧半规管(LSC)的半径的绝对值和相对值。Spoor发现,在化石人科中,直立人的骨迷路具有现代人的形态。在早期人属中,标本Stw53 (可能属于能人)的三个半规管比例,既不像其它化石人科或现代人,也和大猿不同。标本SK847(处于能人和直立人之间)属于现代人的类型。 非洲南猿以及粗壮傍人骨迷路则与现代人不同而类似于诸如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现代大猿。 过去,根据枕骨大孔的位置、骨盆及下肢骨形态,认定早期人科成员和现代人一样采取直立姿态,并且是专一的两足行走者。Spoor 关于内耳的研究证明,早期人科在这方面和现代人并不完全一样。它们能两足直立,也能两足行走,但他们没有人属的骨迷路,因而并不是草原上长途的行走者。南猿的手臂比较长,肩部肌肉发达,阿法尔南猿的趾骨细长而且弯曲,大脚趾能稍稍对握,这一些现象看来并不像过去解释的那样仅仅是树栖行为的遗迹;而是说明,他们既能两足直立,自由地使用双手,又能在树林中攀援。他们生活在森林之中。一直到距今200 万年左右,早期人属才冒险走出森林,活跃于热带稀树草原。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直立行走的进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两足直立的适应,第二阶段是对在草原上长途跋涉和奔跑的适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