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既重视农耕,又注意工商,班固对食与货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封建制度是农工商行业不平等的根源,班固没能认识到食货矛盾是社会制度问题,当然提不出科学的解决办法,遂也把重农抑商当成灵丹妙药,这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维模式。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庭。父班彪是汉代著名的学者。班固继父志,著《汉书》,成就史学大业,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食货志》是《汉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叙述汉代农耕工商的经济情况,也反映了班固及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与史学思想。《食货志》阐述了班固对“食”与“货”两种经济部类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对班固的“食”与“货”思想进行比较,可以揭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统治下的经济矛盾与社会痼疾,了解班固重农抑商的传统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封建社会食与货的矛盾性 何谓食与货?《汉书·食货志》指出:“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以下引文均引自《汉书·食货志》)意思是《尚书》“洪范篇”所讲的八政,第一就是食,第二就是货。所谓食系指农耕与食物之品类;所谓货就是布帛之类的手工业与刀贝之类的货币。可以明确地概括为“食货”就是农业与工商业。班固认为,食与货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系“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货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班固是认识到的。然而,在封建社会,食与货不是孪生兄弟,平起平坐,而是主从关系,一个凌驾于另一个之上。食货社会地位不同,从而造成人们观念中对它们的态度也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厚食薄货的。这在班固的思想里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故农业发达。工商业虽也曾繁荣昌盛,但始终处于“末业”地位,是农业的附属物,甚至是农业的对立物,被看成是治国安邦的绊脚石。在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俟工商业发展、繁荣,封建社会即处于日趋衰退,从而逐渐解体阶段,遂向资本主义过渡。因此,在欧洲各国,农业与工商业是相伴发展的,故社会演进迅速。农业与工商业不是趋向排异状态,而是处于接力倾向。工商业紧随农业发展而促进社会经济迅速腾飞。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工商业几度兴盛,但都遭到抑制与打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排异性特点。 中国为什么历代都存在食与货排异的矛盾性呢?为什么统治者与多数文人学士都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呢?这里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是因为中国文化源头《周易》与儒家传统思想文化都是重农耕的。中国上古时代的五行思维是以土为中心,农耕占主位。自古以来人们观念形态上都是“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这种观念代代相承,根深蒂固。另方面客观上,中华民族发祥于黄河中原地区,那里只有蓝天与黄土,适宜农业生产。农耕是生存条件,也是统治的基础。因此,商品经济的落后与传统农业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重食轻货”的观念。 中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即使历代出现土地兼并集中,但仍以小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大生产式的大农业。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衣食住行自行解决,万事不求人,所以交换不发达,是封闭式经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稳固的经济基础与模式。中国的农耕就是小农耕作,工商业只是经济生活的补充,不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因此,只有发展农业,附以工商,则经济生活才会平衡,小农经济才能维持,社会才会稳定。一旦工商业过分发达,造成弃农经商与土地兼并集中,这就会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小农发生分化,农业就衰落,社会混乱,危及统治,造成经济与社会失衡。因此,中国的社会安定,统治巩固是与小农经济密切联系的。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维护着中国历代封建政权。工商业则成为危害封建统治与正常经济生活的异端,自然成为抑制、打击的对象。所以,以农立国与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以及小农经济模式,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食与货处于矛盾状态。这个矛盾纽结始终未能解开,农业与工商业也未能长时期的协调发展。 班固的食货思想意境 班固认为食与货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需的,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在班固看来,教民耕种,使粮食富足,教百姓做买卖,而货物流通,只有这样,才能国实民富,老百姓才会讲求礼义廉耻。在这里,首先班固是既重视农耕,又注意工商的。认为农耕与工商是国泰民安的两项基本经济措施,并把它与民情风尚、社会思想、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可见,班固是重视经济对社会与历史的作用的。这是唯物论体现。 然而,班固对食与货又有自己的意境,对发展农业,即对“食”有一套看法与主张。 首先,认为农耕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政首”。班固从黄帝、尧舜、夏禹、殷周重视农耕的事实出发,以《诗》、《书》、《周易》记述为根据,认识到经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他说:“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这些话明确讲出农耕对帝王统治、治国安邦、管理人民的重要意义,成为首要的政治。班固既认识到政权的经济基础问题,又强调了农业为首,这是重要的贡献。 其次,班固所认识的农业经济只是小农平均主义经济。他认为,田地大小与经界必须规范化,统一制度。他提出要“正其经界”,要建立丈量土地标准,提出“建步立亩”的丈量办法,就是“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建立了土地测量的标准,提出土地分配的办法。农民以口授田,“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就是建立平分土地的法规。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到规定的土地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这是一副小农耕作,邻里和睦相助的“春农图”,也是班固的理想王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最忌兼并而导致不均,班固也极力反对社会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财贫,和亡寡,安亡倾”,意思是说不怕少而最怕不平等,不愁贫苦而耽心不安宁。平均就无贫困,和睦了就没有少与寡之差异,安定就不会有倾辄。这些反映了班固的小农平均主义经济思想。 第三,班固把农耕与上层建筑联系起来,表现出他的思想深度。班固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就事论事,不孤立单一的看待农业生产,而把农耕看成是社会的基础。农民得到土地,然后负担赋税,供百官俸禄与车马甲兵费用。农业发展了,就有了经济条件与基础,兴办学校(庠序),形成“里有序而乡有庠”。通过学校教育,使老百姓学文化,“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班固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农业,维持封建统治,兴办文化教育的系统思想,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及其思想的深刻性。同时,班固又认为农业衰败,衣食无着,危及统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意思是说,老百姓衣食不足而可维持统治的,自古以来从没有听说过。如果钱粮殷实,万事何愁不成。“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意思是如果粮足钱多,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进攻就会克敌,防守就会稳固,打起仗来必胜。因此,班固把农耕与治乱兴衰、与文化教育联系起来,高瞻远瞩,极富远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