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本目录学 版本目录学是治学的门经。乾嘉朴学以之为治学的基础。二十世纪有不少这方面成果,张元济著《涵芬楼烬余书录》,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来新夏著《古典目录学浅说》,魏隐儒著《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不胜枚举。 张先生特别重视版本目录学。他认为雕版印书的开始,应溯源于石经,东汉熹平三年(174年)把儒经刻在石上,供人捶拓揭取。他认为宋金元明本不可尽据,只有精校本和精刊本才可贵。汉代开始对古书正式分类,书目的流别有官簿、史志、私录等,都是学者应熟悉的。 张先生写有《四库提要叙讲疏》《初学求书简目》,并且对整理《清史稿·艺文志》发表过文章。他对《汉书·艺文志》下功夫最深,著有《汉书·艺文志通释》出版。他考证《汉书·艺文志》的义例,从甄审、著录、叙次、标题、注记五个方面总结其特点,并且对《汉书·艺文志》所载古籍一一作了辨识。这是二十世纪研究《汉书·艺文志》的一部力作。 5.校勘学 校勘,又称校雠。但有人认为校勘与校雠不完全等同。张先生认为,古代从事古籍整理的学者都是校雠学家,校雠学无异为文献学的别名。所谓版本、目录、校勘都不过是校雠学的几个组成部分,校雠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二十世纪在这方面的成果很多。胡朴安著《古书校谈法》,余嘉锡著《古书通例》,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王重民著《校雠通义通解》,蒋元卿著《校雠学史》 张先生对校勘学很有研究,他认为从周代开始就有了校勘,理由是《国语·鲁语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他在《中国文献学》对校勘的重要性、必要性、条件、依据、态度都有论述。他对刘向、刘歆、郑玄、陆德明、郑樵、章学城、纪昀等人的校勘方法作了总结,如刘向校书有六个方面:(1)广罗众本,仔细勘对;(2)彼此互参,除去重复;(3)校出脱简,订正讹文;(4)整齐篇章,定著目次;(5)屏弃异称,确定书名;(6)每书校毕,写成叙录。张先生把清代朴学的校勘家分为两派,卢文弨、顾千里等人是博涉派,校书遍及四部;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钱大昭是专精派,校书侧重经或史。 张先生在校勘方面有实践。他著有《敦煌本说苑残卷校勘记》、《老子疏证》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的两种写本,张先生以之校对传世的本子,在编次和文字上都有新的发现。他的《老子疏证》博采众说,择善而从,抒发己见,为我们从事校勘提供了借鉴。 张先生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该书论述了校读史籍的基本条件,校书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辨伪,辑佚等。这是我们学习校勘学最重要的读物之一。 6.经学 经学是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它在汉代是一门显学,出现了董仲舒、刘歆、何休、郑玄等一批大师,宋代有些消沉,清代又复兴。乾嘉朴学重视经学,往往皓首穷经,阎若璩、胡渭、惠栋、王引之、焦循都卓有贡献。其后,龚自珍、康有为、廖平、章太炎都热衷于经学,有成果问世。 与过去相比,二十世纪的经学较为冷落,但仔细想一想,仍不乏名师大家,如皮锡瑞有《经学通论》,马宗霍有《中国经学史》,刘师培有《经学传授考》、杨向奎有《两汉经学与政治》,钱穆有《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蒙文通有《经学抉原》,周予同有《群经概论》,他们对历史上的经学作了总结。至如研究一部部经书的成果则更多,此不赘举。 作为一位朴学家,张先生对经学下过功夫。他在《八十自叙》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础,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几乎每一个朴学家都治过经学,这是他们学术生涯的必经阶段,也是衡量朴学家的一个标志。张先生在文字学中耕耘了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了经学园地,初治《毛诗》,后及《三礼》,均有著述传世。最突出的成果是《郑学丛著》。 《郑学丛著》是张先生在经学中的代表作,这里想多交待几句,郑玄是汉代经学的硕儒,他遍注群经,多有创获。清儒虽不乏潜研郑学者,但分治一经者多,合治群经者少,终未有汇合郑氏群经注义以成一编者,亦未能成书。二十世纪几乎无人专攻郑学,唯张先生下力尤深。张先生年轻时就写了有关郑学的一些笔记,当时,他自顾年尚少,见闻不广,轻言述造,恐贻讥大雅,把笔记整理成书而存之。到了晚年,他发箧重温旧业,区处而理董,修改充实成《郑氏校勘学发微》《郑氏经传释例》《郑雅》《郑学叙录》《郑学传述考》,又推衍郑氏声训之理,效《释名》之体,以究万物得名之原,撰成《演释名》一书,与上述五种合刊为《郑学丛著》。该书发凡起例,取用自如;融会钩稽,博采众说;左右采获,极共周详。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介绍经学知识。书中论列了经的名称、经学博士的设立、经今古文两派的争论、经学的弊端,指出经学阴阳五行化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基本特点。(2)阐明郑玄的贡献。郑玄在古声韵有开创性发明,由占声类以推见物名之原。郑玄与许慎一样精通文字,不同的是:许造字书,皆明本字;郑撰经注,多释假借。郑玄对群经写出了简约的注本,开创了好学风。(3)考证郑注。把郑玄的注释方法归纳为二十类,如“宗主旧注不为苟同”“沿用旧诂不标出去”。(4)广弘郑义。郑注与《尔雅》相表里,张先生撰《郑雅》以明部居;撰《演释名》以绍双声。(5)条辨郑学传述。郑玄在世时,弟子上千。张先生考查了由汉代到清代的郑学名家和学术成果。总之,《丛著》发前人所未发,精心孤诣,填补了清末以降郑学研究的空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