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2)


    据上文,《初学记》所引《帝王世纪》当为Ⅱ书。 Ⅱ书以公元前1122年伐纣。《初学记》九引文:“自汤得位至纣, 凡六百二十九年”,故知Ⅱ书系汤定位元年在公元前1751年。《初学记》九引文:“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故知Ⅱ书系禹元年在公元前2183年(戊戌)。《大统纪·序》〔5 〕引文:“(舜)戊寅年即立,在位二十年,”故禹元年当为戊戌,与《初学记》合。故《大统纪》所引当为Ⅱ书。
    Ⅰ书夏、商之总年未见征引,盖与Ⅱ书合。Ⅰ书以公元前1056年克殷,故推得禹元年当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外纪》一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路史·后纪十一》注并引《帝王世纪》Ⅰ书文:“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岁]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岁]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按尧之二十一年甲子,可由《外纪》一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书文:“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位”得证。故知甲午当尧之五十一年,舜之三十一岁;壬午当尧之九十九年,舜之七十九岁。故上文所引“三十一年”、“七十九年”之“年”字,均为“岁”字之误。《初学记》九、《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分引二书文,均云:“(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Ⅰ书:“(尧)辛巳崩”,辛巳在壬午之上年,亦即尧之九十八年。故壬午为舜元年,时年舜七十九岁。至百岁癸卯,凡二十二年,是舜在位之年数。由癸卯舜崩,得禹元年甲辰,与上文所推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合。从而确知夏商之总年Ⅰ、Ⅱ二书均无异。
    与Ⅰ书相异,Ⅱ书舜在位二十年,将尧崩后二年作为服丧期。《初学记》九引Ⅱ书文:“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始即真……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崩,年百岁也。”自舜八十一岁至一百岁凡二十年,《路史·后纪十一》注引文:“(舜)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荐禹,九十五使摄,五年而苗叛,南征而亡,”与此同。《大统纪·序》〔6 〕引Ⅱ书文:“(舜)戊寅年即位,在位二十年”,亦同此说。
    由上文知Ⅰ书舜元年公元前2139年(壬午),禹元年在公元前2117年(甲辰); Ⅱ书舜元年在公元前2203年(戊寅), 禹元年在公元前2183年(戊戌)。
    《初学记》九引Ⅱ文:“禹年七十四舜始荐之于天,荐后十二年舜老,使禹代摄天子事,五年舜崩,禹除舜丧,明年始即真……年百岁崩于会稽,”由此,则禹以九十二岁即真,百岁崩,在位九年。按《初学记》九引Ⅱ书:“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始即真,”从《孟子》、《史记·五帝本纪》之说,而该书此段引文却未言禹为舜服三年丧,知此引文中必有脱漏,今疑在“舜崩”后脱“三年”二字,不然岂能未服丧即“除舜丧”?本用儒说,而此何以不采?故知应有三年之丧,明年,指丧毕之次年,禹实在位六年。《初学记》本引Ⅱ书文,此亦应与Ⅱ书记载相符合。《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徐广引Ⅱ书文:“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按Ⅱ书禹元年戊戌,当公元前2183年,至甲辰凡六年,是禹在位之年,由此可知《初学记》引文中必脱“三年”无疑。皇甫氏于此书中既有三年之丧,然自舜崩至启立仍记以六年,盖其推算之误,故Ⅱ书禹自公元前2183年至公元前2178年在位,启元年甲辰当公无前2177年。
    关于启在位年数、时间,诸书所引Ⅰ、Ⅱ两书文混杂,几不能辨。
    上文据《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徐广引文已得Ⅱ书启元年甲辰在公元前2177年。然《外纪》二“(帝启)元年丁未,皇甫谧曰‘甲辰’”,又引皇甫谧“(启在位)十年”,《外纪》本引Ⅰ书,何故与Ⅱ书同干支?又《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文“(启)在位九年”,《太平御览》本引Ⅱ书,而此引文又何故与徐广引文不合?
    按北宋·刘恕作《外纪》,其年事多依《帝王世纪》。查其夏、商、西周年数皆与《帝王世纪》Ⅱ书合,故《外纪》二上云:“禹元年戊戌,”胡克家注:“禹元年戊戌盖依《帝王世纪》文”,是,所依为Ⅱ书。至北宋时流传下来最早的含有夏、商、周诸帝王在位年数的书籍除了《古本竹书纪年》便是《帝王世纪》。《纪年》之书多为正统儒家所排斥,故尔《帝王世纪》Ⅱ书纪年系统成为两宋乃至元、明、清历代信奉的“信史”,刘恕也是依据了它才写成《外纪》的。今观《外纪》书中大量叙述皆用《帝王世纪》原文,便是其明证。
    此处刘恕既采用《帝王世纪》Ⅱ书夏年代之说,以禹元年戊戌,却又以启元年为丁未,即以禹在位九年。所引皇甫谧之说,当为Ⅱ书之说,以示皇甫氏以禹在位六年与刘氏自推之说不符。而刘恕既见Ⅱ书又见Ⅰ书,何以不言Ⅰ、Ⅱ两书之别,又何以仅引Ⅱ书此条而余皆引Ⅰ书?盖唐末纷争,Ⅰ、Ⅱ两书均有散佚。及宋初,有人取两书残本互相采补,有以Ⅱ书补Ⅰ书者,有以Ⅰ书补Ⅱ书者,故世仍传二书,然Ⅰ书中混有Ⅱ书文,Ⅱ书中混有Ⅰ书文。刘恕得前书而李昉得后书。刘恕所得之书,采补者不知两书纪年系统之异,结果将Ⅱ残本中西周年数套用至Ⅰ书,以至刘恕夏商周之年数与Ⅱ书同,而除启以外其余帝王年数却又引自Ⅰ书,不伦不类。而上文所引李昉《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文:“(启)在位九年”,当为Ⅰ书之记录而混入Ⅱ书之中。故知Ⅰ书启在位九年,其禹在位年数诸书无引,无从考据。又《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帝王代纪》十卷,皇甫谧著,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帝王代纪》二种,一种皇甫谧撰,十卷;另一种未题作者,十六卷,此二种当均为辑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