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共四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 1945年 胡厚宣:《甲骨学概论》,《论丛》二集下册。 胡厚宣:《甲骨学类目》,《论从》二集下册。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共二册。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三集全一册。 1946年 胡厚宣:《甲骨学研究之经过》,成都《中央日报商朝甲骨铜器展览专刊》下,4月20日。 胡厚宣:《甲骨学简论》,成都《中央日报商朝甲骨铜器展览专刊》上,4月20日。 1947年 胡厚宣:《甲骨学提纲》,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十三期。《胡厚宣氏甲骨学研究近况》,天津《大公报,图书周刊》。 1949年 胡厚宣:《五十年来之甲骨学》,复旦大学讲义本。 1952年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中华书局。 1955年 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艺文印书馆。 1965年 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艺文印书馆。 1978年 严一萍:《甲骨学》,艺文印书馆。 1985年 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国立编译馆。 1989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 濮茅左:《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如此等等,我们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首先,虽然1899年殷墟甲骨文已被发现,但科学概括出“甲骨文”一名是在1921年,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20多年以后。这是因为“甲骨文命名与甲骨学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即有一个由知之不多,只涉及表面,到逐渐深入,由表及里的过程”。在甲骨文发现不久,学者们只能从其质料的观察,称其为“龟”(1903年),“龟甲兽骨”(1909年)、“龟甲”(1910年)。或从甲骨上刻写有文字,称之为“契文”(1904年)、“书契”(1911年);由于孙诒让1904年在《契文举例》中就有“卜事第三”,又经过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认识了甲骨文与占卜有关,因此1910年罗振玉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以贞卜文字为其书名,书中有“卜法第三”,对甲骨文的性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有学者1913年以后称之为“卜骨”。而1915年以后,或有学者称之为“卜辞”;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1913年有学者将质料与文字相合称之为“骨刻文”,1915年有学者称之为“龟甲兽骨文字”,或在1919年称之“龟版文”。直到1921年陆懋德才开始提出“甲骨文”这一较为确切的名称。以后,特别是在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以后,这一名称基本上被甲骨学者所普遍接受下来。“称‘甲骨文’既包含了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包含了非卜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既有卜辞,又有记事刻辞;此外,无论龟、骨上的锲刻文字,还是朱书、墨书,都是甲骨文的一部分内容。甲骨文自然专指龟、骨上的文字,可将它与陶、石、骨、蚌、玉、铜器上文字区别开来,专指与占卜有关的文字”。 其次,“甲骨学”一名的提出,是在“甲骨文”一名1921年提出十年以后的事了。1931年周予同在《中学生杂志》发表《关于甲骨学》,第一次提出“甲骨学”以后,很快就为甲骨学者所接受了。“甲骨学”一名之所以在这时提出,是1928年的殷墟科学发掘,把甲骨学研究从“草创时期”推进到“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殷墟的科学发掘,为甲骨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课题,从而促使“甲骨文研究的扩大”。董作宾此文中“草拟了一个甲骨文研究的范围”,共五大类,二十五小类的研究课题,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把甲骨文作为“金石文字”研究的“契学”范围。正因为殷墟发掘促使“甲骨文研究的扩大”,与前一时期的“金石文字”研究的“契学”范围。正因为殷墟发掘促使“甲骨文研究的扩大”,与前一时期的“金石文字”研究有所不同了。因此,他才提出来“愿与治‘契学’的同志一一讨论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