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史分期的讨论至今已有70年了。这70年古史分期研究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前50年数以百计的学者发表了800篇(部)以上论著, 形成了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八派观点。1978年长春会议和林甘泉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书对“三论五说”和前50年研究史进行了全面检阅和总结。后20年虽然仍有几十篇讨论古史分期的文章问世,但都没有超出三论五说的范围。三论五说是前50年古史分期研究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既然它们不可能统一,那么只有突破它们的束缚才能取得新的进展。近20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在探索这一问题。他们所做的工作可以分为反思和重构两个方面。 一 反思与重构 古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五朵金花之一,可是50年过去了,经那么多学者众手栽培浇灌却始终只开花不结果。反思这50年走过的路,大家意识到问题不在对古史的解读上,而是出在这个问题本身:中国有没有欧洲式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底存在不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的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根据西欧历史提出来的五种社会形态顺序发展的理论(以下简称五形态论)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社会必经的普遍规律。有的学者考证了五形态论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源出于苏联理论界(注:朱本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是科学假说》,《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或斯大林(注: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有的学者论证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只是一种科学假说,只有单个社会形态的特殊发展规律而无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规律(注:朱本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是科学假说》,《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亚细亚形态重新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它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塞进了五形态论的框架之内,肯定亚细亚形态是一条独立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否定五形态论是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成了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注: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一元多线史观也被引进中国,用来取代五形态论的单线发展图式(注: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这“一元”其实就是根据马克思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注:《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发掘出来的三形态论, 即原始生产力与采集狩猎经济、农业生产力与自然经济、工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这三大生产力与经济形态。三形态论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用来取代生产关系的五形态论(注:刘佑成:《社会发展三形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然而,既然社会发展是多线的,那末中国完全可以摆脱五形态论束缚而按自己的社会发展特点来重新分期。张广志为此作了持久不懈的努力,他从理论和民族史两个方面力证奴隶社会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他认为商周时代都存在奴隶制,但都不是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注:张广志:《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他的观点得到沈长云(注:沈长云:《关于奴隶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商讨》,《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和晁福林(注:晁福林:《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质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学者的支持。 在反思旧论的同时学者们也在重构新说。 已经问世的12卷本《中国通史》审慎地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而代之以只有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和“中古时代”。白寿彝先生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3卷,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5年版。)而在编的《中国大通史》则明确打出“不再套用斯大林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变模式作为裁断中国历史分期的标准”的旗号,并且“避免笼统使用涵义不清的封建制度的概念”,该书把夏商周三代称作“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把秦汉至清中期称作“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注:曹大为:《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晁福林在他的论著中论证了夏商两代是氏族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是宗法封建社会,战国以后是地主封建社会(注:晁福林:《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质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田昌五近年来也在五形态论之外构筑了一套新的中国古代史体系,他把五帝和夏商周称为族邦时代,战国直至清朝灭亡称为封建帝制时代(注:田昌五:《中国历史体系新论》,《文史哲》1995年第2期。)。 苏秉琦根据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量新发现的资料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新概念,这里的“古国”是指“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注: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文物》1986年第8期。)。李学勤则将其称之为“早期国家”(注: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严文明将其见解阐发为:“龙山时代--古国,夏商周--王国,从秦到清--帝国”的国家形态三段说(注: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现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第1 期。),台湾学者许倬云的见解略同,只是提法不一样(注:许倬云:《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近年新的几部篇幅较小的通史著作提法各有千秋(注: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李定一:《中华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我们把这些观点表列如下: 时代五帝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秦汉至清 白寿彝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曹大为宗法集耕型家国 专制个体型家国 同构农耕社会 同构农耕社会 苏秉琦 古国方国帝国 严文明 古国王国帝国 许倬云 复杂 初期国家 正式国家帝国 社会 田昌五 万邦 族邦 封建帝制 晁福林氏族封建 宗法封建地主封建 樊树志文明开端 封建时代中华帝国 李定一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