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奠基工作,学术界有“南耿北齐”之说,这里所说的“ 南耿”,指的是先师;“北齐”,指的是北京大学齐思和先生。正是由于“南耿北齐” ,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在今天的发展铺下了路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功不 可没。“是的,日出不是由于鸡鸣,而鸡鸣却是提醒人们注意日出!”(注:耿淡如:《 拿破仑对历史研究的见解--世界史谈片》,载《文汇报》,1962年10月14日。)这是 先师之言,他是在论及拿破仑提倡历史研究的功绩时说的,如借用来评价“南耿北齐” 对西方史学史的倡导,也是合适的。 先师在60年代初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研究,这一学术转向是与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 的。从总体上看,在整个50年代,我国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基本上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 态,对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如对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对汤因比史学、对鲁 滨逊史学等进行的批判,都是显例。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是十分困难的。 但在1961年前后,党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在学术文化政策上,党中央重申“双百方针”,贯彻“ 三不主义”,使当时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求新务实的学术氛围,哲学上的 “合二而一论”、文艺领域内的“人性论”与“时代精神汇合论”(周谷城先生之论)等 新论竞相提出,无不对史学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遂催发了60年代初科学史学思潮的萌发 。 科学史学思潮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也引发了对历史学自身的反省,“史学史热” 因此而兴起,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南耿北齐”正是在这一学 术背景下,成了促进这次讨论的中坚人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师为西方史学史做了 不少奠基性的工作。先师在这方面的建树,大体可以概括如次: 1.重视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先师在60年代开展的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发展这一学科的设想,1961 年,他发表《什么是史学史?》一文(注: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提出“ 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并结合西方史学的实例,对史学史的对象与任务作了 广泛的探讨,纵论了包括史学史的分期、史学史的内容、史学史的方法论、史学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参考价值。 从1961年开始,先师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外国(西方)史学史一课,系统讲授自古迄今 的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揭橥史学流派与史学思想的流变,评述重要史家与史著的成就 ,以及史学方法的进步。1964年,先师招收了国内首名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开当今招收西方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之先河。 2.主编《外国史学史》教材 1961年底,为贯彻高教部关于编写文科教材的精神,在上海召开了外国史学史教材编 写会议,与会学者有:北京大学的齐思和和张芝联、武汉大学的吴于厪、南京大学的 蒋孟引和王绳祖、中山大学的蒋相泽、杭州大学的沈炼之、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养冲和郭 圣铭、复旦大学的耿淡如和田汝康等先生。在当时,先师已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因而会 议一致决定由先师任《外国史学史》这部教材的主编(这里所说的外国史学史,实为西 方史学史)。 会议结束后,先师即有计划地积极地工作起来,《文汇报》曾以“耿淡如积极编写外 国史学史教材”为题(注:载《文汇报》,1961年8月28日。),专门刊发消息,报道先 师老而弥坚、奋发工作的情形。此项工作因“文革”而被迫中止。 3.对西方名著的移译 先师通晓多种外国语,计有英文、俄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等。早年就 译有海斯和穆恩的《近代世界史》(注:黎明书局1933年出版,与沙牧卑合译。)。50年 代译有《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与黄瑞章合 译。)、苏联学者阿·伊·莫洛克的《世界近代史文献》(注: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出 版。)、60年代译有美国历史学家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卷)(注:商务印 书馆1961、1963年出版。)、英国历史学家古奇的史学史名著《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 学家》(注:此书乃先师在60年代初就开始翻译,记得先生家里有一台老式的中文手工 打字机,译完一章,即打印一章。在我读研究生时,先师命我据原文做校对工作。此书 商务印书馆早已向先师组译,因“文革”而中断,直至于1989年才出版。)等。 此外,先师为了配合《外国史学史》教材的编纂、配合历史系课程的学科建设,还有 计划地继续选译西方著名史家或流派的个案资料,内部刊印成《外国史学史资料》分发 给学生使用;同时,又不时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上发表许多译文,介绍西 方史学,先师还与曹未风等人,集体翻译过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注:汤因比《 历史研究》一书,中译本(上、中、下三册)乃据美国学者D.C.索麦维尔的节录本翻译而 成,1959年至196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册陆续出版,日后又不断再版,坊间流传甚广 。先师参与翻译的是该书的下册,译者除曹未风与先师外,还有周煦良、林同济、王造 时等名家。近有刘北成、郭小凌据1972年单卷英文版合译的中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 0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