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

自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至今已有1 57年了。自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系统地传播唯物史 观,至今也有84年了。在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实践运动出现了第一个低潮期 。那么,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其历史命运是不是 吉凶难“卜”?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世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当前,中国史学 界正就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开展讨论。本文不揣谫陋,略陈瞽见。
    一 马恩文本与后人的解读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正统马克思主义传承、演化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流变 ,都有其内在“文本”的原因与外在“解读”的动力。
    所谓文本,系指马恩原著与未发表的文稿。依其时间顺序与相应的性质可分为四个阶 段。第一阶段为1841年至1842年,此时马克思尚属青年黑格尔派。其主要文本为其博士 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差别》。这一时期,马克思尚未 从唯心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但其思想已初具批判性、革命性与实践性。
    第二阶段为1843年至1847年,此时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共产 主义理想。其主要文本有《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等,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 志意识形态》等。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不是如黑格尔所说国家决定了市民社会,恰恰 相反,是代表现实物质关系的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并由此引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 础,而社会的阶级对立导致人的劳动、人的实践之异化;只有扬弃这种异化,才能实现 人的自由和解放。他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一些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为青年马 克思。
    第三阶段为1848年至1883年。其文本有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与恩格斯 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三卷,其中第1卷在马克思在世时于1867年出版, 第2卷和第3卷在其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这一时 期,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还总结了巴黎公 社的经验教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 级专政的新政权。一些学者把这一时期还称为老年马克思。
    第四阶段为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阶段。其文本有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论》、《自然辩 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这一时期,恩格斯在宣 传、捍卫、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入研讨了自然辩证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着重阐述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文本《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生前没有 发表。恩格斯于19世纪末发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去世后,在20世纪20 年代末和30年代初又先后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显 然,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理论家没有看到后三个文本。当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以及列宁 或者没有看到这三个文本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忽略了这三个文本所阐述的思想。
    应当看到,马克思的文本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又具有发展阶段性;既是一个统一的 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与个性。于是,由于侧重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文本,便 成了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和分野的原因之一。如传统马克思主义在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同时,更注重马克思后半期关于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 说,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异化、实践哲学等人本主义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流派则标榜人本主义,奉马克思前半期的文本,即人的异化学说、实践学说为圭臬,而 忽略了马克思后半期的文本,对恩格斯、列宁的文本则持批判态度。当然,在西方马克 思主义中也有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他们将这一争论标榜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 、恩格斯之争,而后者所注重的是在马克思后期文本及恩格斯文本中所蕴含的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精神与思想。直到今天,一部分学人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依然包 括着文本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运动之所以会出现低潮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被异化了,需 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但说到底,文本的选择与侧重,疏 离与回归,还是由价值取向所导引的。
    马克思主义的演化与分化更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代又一代革命领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不断解读。所谓解读,就是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来理 解、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断地付诸社会 实践,人们更是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这之中也包含了发展马克思主义 。
    例如,传统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便迥异。传统马克思主义 系指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列宁所处的俄国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 会的历史条件,由于其亲身经历并领导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使他愈加重视暴力 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所谓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 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理论,等等。而当时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斯坦、考茨基,由于其所处比较发达的资 本主义社会之历史条件,由于其从事议会斗争的实践,当然也由于其个人性质方面的原 因,便主张议会斗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及社会和平主义。后至20世纪,一般来说,经 历过武装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领袖及相关学者,或处于不发达地区 的共产党领袖及相关学者,大都奉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并有所发展;而处于发达资本 主义地区的共产党领袖及相关学者大都奉行修正主义。
    20世纪,在西方社会更有一批共产党人及理论工作者标榜新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人本 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产生有着西方深刻的社 会历史背景。这一时期,西方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使人类具有前 所未有的主体能力与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使人日益趋为经济动物,普遍地平庸化,陷 入了文化困境。于是,与之相适应,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两大主流思潮。人本主义 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继之有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加缪等。他 们以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展示现代人的困境、人的存在与本质及对人的终极关 怀。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以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 思主义;而一些原人本主义者也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思想养分,最后皈依马克思主义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斯大林主义相异趣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其 依次出现的流派有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为代表的非传统马克思主义,之 后又有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列斐 伏尔的马克思主义生活批判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 主义,等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诸派别尽管在具体问题上也有歧见与争论,但其共性 在于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解读,进而倡导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彻底 解放。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另一个主流思潮是科学主义。其代 表人物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库恩等。他们企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的精神 从事哲学以至人文科学的研究,从而拒斥形而上学。也同样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马克思 主义学者以科学主义的知识结构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其主要流派有以德拉·沃尔佩、科莱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为代 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者均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视作自然历史进程,企图以科 学实证的方法来求其结构与规律。
    在中国,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中国革命经历了武装夺取 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之道路,因而中国革命领袖一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唯 物史观。其具体形式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易言之,毛泽东思想是用中国革命的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结果。在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序列中,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重要的阶段。 应当看到,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核心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在半封建半资 本主义的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当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还没有文明 化或理性化时,当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获得劳动者的一定程度解放时,这一理论无疑 是有其先进性与合理性的。但由于这一理论结构与内容固有的强制性、暴力性、排他性 ,每每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必然要走上极端主义及其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极左。从而超出 了度,走向自己的反面,甚至酿成灾难。所谓的斯大林主义及其实践和中国所谓“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文化大革命”实践便是明证。还应当看到这种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极左阶段,在经济学上每每表现为绝对的计划经济,在认识论上表 现为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在唯物辩证法上表现为一种线性思维或线性运动,在历史唯物 论上表现为一种绝对的自然历史过程法则及决定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表现为铁的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化规律,等等。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极左化及其实践,导致在20世纪末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马克思主义走向低潮。但低潮亦有低潮的功能,高潮往往被 胜利冲昏头脑,进而极左,就会“物极必反”;低潮就会痛定思痛,就会反思、自我批 判、博采众长,从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就有可能在将来“否极泰来”。于是,现阶 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相关学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初 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20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所 能提供的知识结构去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