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经历了三国鼎立之后,曾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然而不久这种统一就被更加严重的混乱与割据所代替。自东汉起,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在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族杂居的局面。晋八王之乱,各族乘机掀起大规模的反晋战争,迫使晋室东移江左,史称东晋;而在广大的北方地区进入“五胡十六国”混战、割据时期。“大一统”政治不复存在,政权割据与各族混战的现实,使正统之争和“华夷之辨”突出,成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分裂时期的思想特点。 “正统”,在这里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它源于《公羊传》“君子居大正”、“王者大一统”,简称“正统”。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政权被称为正统,反之则被斥为“闰统”或“僭窃”。“大一统”思想确立于汉。按照这种理论,汉为尧后,历虞、夏、商、周,而又复归于作为尧后的刘汉;汉是“继尧运”而建帝业,因而是无可争辩的正统王朝。东汉以后,统一的帝国分裂,“大一统”已不存在,而“大一统”的思想却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信念。现实非一统而理念上一统,于是便强调正统,保持精神上的“大一统”。正统政权在精神上就成为天下一统之所在,即天下一统于这个被尊为正统的政权。。 按照“大一统”理论,“华”、“夷”是可变换的,而区别“华”、“夷”的最高标准是文化。这个文化在当时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符合这个文化规范的是“华夏”,不符合这个文化规范的是“夷狄”;“夷狄”可进而为“华夏”,“华夏”亦可能退而为“夷狄”。因此“大一统”思想很容易为陆续内迁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来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武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在族源上与汉族认同;一边主动接受汉族文化,在境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在文化上以中华自居,并加入了正统之争。 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还暂时对峙,但在理念上却是统一的。人们并不因政权建立者族属的不同而相互排斥,而是在文化的标准下取得认同。这说明了“大一统”思想已深入人心,变作无比的精神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那巨大的凝聚作用。例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作为一部地理著作,却放射出“大一统”思想的光彩。作者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朝对立分裂的年代里,但并没有为现实的政治格局所限制,出现在他的笔下的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全貌。“一个生来就从未见到过统一祖国的人,而却要从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疆域作为他的写作范围,这也只能说明他是如何向往着统一的祖国。”③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充分说明,无论现实政治是怎样的分裂、对立,在人们的心中,祖国永远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企盼结束分裂、渴望祖国的统一由精神变为现实。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这种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边疆各民族,特别是入居中原后的各族,通过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的接触、交流乃至融合,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许多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并立的政权,并在汉族士人的协助下,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展开兼并、统一战争,使北方地区走向统一。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不断提高,特别是北魏的汉化,使南北文化差异逐渐消失。在此基础上,隋实现统一。继隋而起的唐朝巩固了前朝的统一,并有所开拓与发展。唐帝国空前统一,“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郡县”,④“大一统”政治下的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⑤的历史壮观。隋唐是“大一统”实现的时代,统一而稳固的疆域使“大一统”思想更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无不以“一统”为常,而以分裂为变。 宋代的现实是辽/金、夏压境,一统无存,宋人于是强调“正统”,从宋朝的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来论证宋朝在政权并立中的正统地位,以表明宋室天下一统的合法性。与此同时,辽、西夏、金积极推行汉化与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发展了“华夷一体”、“共为中华”的思想,使中华整体观念得到强化和发展。辽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以与中原的宋朝争正统。辽朝认同中华,将当时的辽宋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辽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继辽而起的金朝亦积极接受汉文化,以中华正统自居。金熙宗曾说:“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⑥海陵王完颜亮则明确表示“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⑦试图统一全国,建立真正的“大一统”。 元朝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它所实现的空前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后的分裂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中华整体观念的加强。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在建立政权一统的同时,还建立文化思想方面的统一,实现真正的“大一统”。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颁《即位诏》于天下:“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祖述变通,正在今日。”⑧明确宣布新政权参用中原王朝的传统体制,以改变“文治多缺”的局面。次月,即采用中原王朝建元之制,建元中统,诏告天下:“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⑨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诏告天下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⑩忽必烈据汉文化经典而改建国号,进一步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再单是蒙古民族的国家,而是“大一统”思想支配下的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元王朝巩固并扩大了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加强了版图内的统治和管理。 明以“华夷之辨”作为号召反元的思想工具,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1)的口号。但当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之后,明帝开始强调正统,一变而称“华夷一家”,强调“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12)这固然是明朝统治者出于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统治的政治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说明,经过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又经过元朝“大一统”的这个民族大熔炉的锻炼,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