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指秦汉以来,由多个时代的城市建筑遗存层层叠压堆积而成的遗址。此类遗址多形成于城址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城市,如扬州、南京、广州等。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虽多不是古代城址的全部,但往往与当时城市的一些重要部位或区域有关,且延续堆积时间长,因而它们的发掘对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于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方式有别于其他类遗址,尤其与早期遗址的差别较大,所以在具体的发掘方法上有其内在的一些特殊规律和要求,这是此类遗址发掘过程中值得注意却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曾有幸参加过一些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特别就考古地层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过思考和总结,现将有关想法初步整理成文,希望对探索此类遗址的发掘方法,以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考古地层学理论并提高实际运用水平能有所裨益。疏漏或不当之处,祈读者批评指正。 一 考古实践和相关资料显示,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方式一般有如下一些特点: 1.遗址规模较大,历代遗迹层层相叠。如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在地长期作为广州城市的中心点和宫殿、衙署区,遗址不仅面积大(规划保护面积48000平方米,而遗址实际面积可能更大),而且文化堆积厚度普遍在3米以上,局部超过5米。时代从秦汉(包括南越国时期)开始,历六朝、隋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各代①。各时代堆积层层叠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广州逾2000年城市历史发展的一个栩栩如生的断面。 2.遗址堆积的成因主要与历代筑城、建房、修路等各种建筑活动有关,堆积内容也以各种建筑遗迹为主,类似早期遗址中常见的地层堆积在此类遗址中很少见到。其原因很容易理解,在城市中,特别是有一定管理的宫殿、衙署以及人口集中的街道、里坊等处,垃圾等各种废弃物一般很难堆积起来并形成地层,即使在历史上某些短暂的废弃期堆积起少量这样的地层,由于晚期活动的扰动,能保存下来的也微乎其微。另外,自然灾害或战火、拆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建筑废弃,短期内往往会形成一些所谓的建筑垃圾层,但通常也很难原样保存下来,在以后重新开展建筑时多被清理掉或加以平整和利用。有人说晚期遗址主要就是挖遗迹,是有一定道理的。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情况更是如此,相关遗迹主要为历代建筑的地面和基础部分,如墙基、铺地、散水、柱础、磉墩以及大量的地基垫土,另外常见道路、沟渠、水井等遗迹。 3.遗址的各层建筑遗迹一般都有着特定的平面布局关系。城市中的建筑多不会是孤立的,无论宫殿、衙署、里坊、街道还是手工业和商业区,其总是一个具有特定布局关系的建筑群,并且还有其他相关设施,所谓的城市建筑遗址实际上就是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群遗址。当然,囿于各种具体条件,有时并不一定能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揭露。 4.遗迹现象和层位关系较为复杂。此类遗址多是经过千百年人类频繁活动而形成的,堆积过程漫长而复杂,又常与大兴土木有关。因此,历代堆积受到晚期扰动和破坏的情况往往非常严重,要让每一层建筑遗迹都能较完整地再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考古现场,很多建筑遗迹支离破碎,不同时代的遗迹混杂在一起,相互间叠压、打破和沿用等关系错综复杂。 5.遗址出土遗物极为丰富。城市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集中。而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又往往位于当时城市中的重要区域,因而此类遗址出土物的数量一般都较大,且各种建筑材料在出土遗物中占有相当比重。此外,在遗址中,特别是一些坑、渠、井、池等遗迹中还会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动植物遗存,如各种动物骨骼及碳化的植物根茎、果核、种籽等。 6.存在晚期遗物埋藏于早期遗迹中的现象。由于晚期活动对早期堆积的扰动和破坏,使得较早的遗物会埋藏于较晚的层位中,这是考古发掘中一种常见现象。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但此类遗址中有晚期遗物出现于早期遗迹中的现象却是其他遗址少见的。例如此类遗址中常见的水渠、渗水坑等排水设施就常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使用期间渠内和坑内是一般保持干净和畅通的,考古发现的这类遗迹中的堆积常常是该遗迹废弃之后才以各种形式填放进去的。当然,有时这些遗迹的下部或底部会有它们使用期间形成的淤沙或其他堆积,发掘时需要细心辨别。再如此类遗址中常见的一些扰乱坑,发掘情况表明,这些坑中的堆积很多都是后来进行建筑活动时平整地面填入的垫土,往往与坑口外的堆积(同样是垫土)相同。因此,它们与用来堆放垃圾或有其他用途的灰坑不一样,其内的堆积与坑本身并无直接关系②。在考古发掘中,人们一般习惯于将遗迹内的出土物看作是属于该遗迹的,并在断代时常将二者拿来互作印证,显然,在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发掘中这一做法必须谨慎。就上述遗迹而言,由于其内堆积多是该遗迹废弃之后形成的,其中自然可能包含较多时代较晚的器物,它们对于推断遗迹的形成和使用年代仅能起到参考的作用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