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 中国家养黄牛起源地点示意图 ●:表示有可信证据为家养黄牛的遗址;▲表示有不充分证据为家养黄牛的遗址 遗址说明:1.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 2.甘肃省永靖县秦魏家 3.山西省襄汾县陶寺 4.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岗 5.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 6.河南省禹州市瓦店 7.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 8.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 9.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 10.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 11.甘肃省天水市西山坪 12.甘肃礼县西山 要探讨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西北地区--特别是甘青地区--无疑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这个区域考古工作比较薄弱,未能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动物考古学资料,即便如此,我们仍发现了与家养黄牛能建立联系、年代较早的线索,这其中包括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马家窑文化时期开始出现黄牛遗存、且以后各期均有出土)(51)、武山县傅家门遗址(马家窑文化时期出土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牛卜骨标本,肩胛骨制成,上有阴刻“S”形符号,图三)(52)、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出土黄牛遗存的测量数据和数量比例符合家养黄牛)(53)。这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甘青地区可能是中国家养黄牛最初出现的地点之一,其年代大体在距今56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如果这个观点能够得以确证的话,我们可以推论其传播路线为:由黄河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传播。那么,家养黄牛是如何出现在这个区域的?是否本地驯化?是否从其他地方传入?传入路线如何?这些问题有待西北地区考古工作的推进,我们将持续予以关注。 4.2 家养黄牛的传入路线 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5个青铜时代遗址(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青海省大通县长宁遗址、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遗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遗址,这5处遗址的时代约为距今4500年-3500年)出土的42个黄牛标本进行线粒体DNA分析,并结合现生黄牛线粒体DNA数据,认为在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古代黄牛均为普通牛(Bos taurus),由T2、T3和T4世系构成,近东起源的T3世系在古代黄牛种占统治体地位;近东起源的普通牛可能通过两条路线传播到中国:T2世系由新疆--西北地区--中原路线传播,T4世系由欧亚草原--东北亚--中原路线传播。T3世系在两条路线上同时传播(54)。 4.3 家养黄牛的喂饲方式 图三 傅家门遗址 出土牛卜骨出土于F11.牛肩胛骨制成。上有阴刻“S”形符号 研究者以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前1900年)为例,探讨家养黄牛的饲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黄牛和绵羊的食性不同(黄牛以C4类植物为主,绵羊以C3类植物为主)。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5摄氏度的地区,自然植被中C4类植物的贡献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在黄牛的食谱中出现的C4类植物,可以认为是人工喂养了粟类作物的秸秆等所致。同时,表明黄牛的饲养方式主要为喂养,较之于绵羊的放养方式,表明人类更加注重对黄牛的饲养管理(55)。 4.4家养黄牛起源的动因 就中国目前考古学材料而言,与家养黄牛起源密切相关、相伴而出的考古现象表明,黄牛作为一种重要的动物资源,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1)肉食或相关食物性来源;(2)骨器原料;(3)畜力或役用价值;(4)宗教祭祀。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有可能是家养黄牛起源的动因,我们将首先对这些方面分别予以论述。 (1)肉食或相关食物性来源 黄牛作为肉食来源,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骨骼无规则破碎、多出自于灰坑等考古现象,以及动物遗存所展现的年龄结构以年轻个体为主56等信息,均表明古代人类对黄牛作为肉食的食用。宗教祭祀现象中出现的用特定骨骼部位(如下颌骨)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这种动物的其他部位可能是为人类作为肉食进行消费。 除了肉食之外,是否会利用其奶、脂肪等作为食物?我们尚无证据对此进行印证,通过对黄牛年龄和性别结构、食器残留物进行分析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骨料来源 在家养黄牛出现之前,鹿科动物是最主要的骨料来源。家养黄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黄牛肢骨(主要是掌骨和跖骨,还包括胫骨、股骨、肱骨等部位)和下颌骨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骨料来源。延及青铜时代,家养黄牛为骨器制作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加之制骨作坊的涌现、金属工具的应用等因素,骨器制造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57)。 (3)畜力或役用价值 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黄牛的年龄结构(根据骨骺愈合确定年龄):大部分为老年个体,2岁以上个体的存活率为75%,3岁以上的存活率为67%,由此推测饲养黄牛的主要目的是副产品,最有可能的是牵引力(5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