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之中流砥柱——访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参加讨论
今年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80周年。1938年,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中华国土正日渐沦陷,百姓陷于水深火热。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民众人心惶惶。当日军占领南京,“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否在正确的抗战方针指导下,万众一心、凝聚共识,坚持抗战,赢得胜利?以《论持久战》的发表与传播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及时而准确地研判战争形势,阐明并宣扬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关于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通过引导和塑造有利于抗战的舆论态势,争取最大的团结、坚定抗战的决心,领导全国抗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抗日舆论战中,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拿起“批判的武器” 打好舆论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时的抗战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舆论战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岳谦厚: 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由此激化了中日间民族矛盾。中日之间冲突的加剧不仅体现在前线将士捍卫国土而同日军的殊死搏斗上,亦体现在民众对战争情感态度的流露。如何打好抗日舆论战,事关抗日士气,事关国家政治军事与民族利益。 思想动员是革命行动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舆论宣传特别是报纸的作用,用毛泽东的话说,办好报纸不仅是重大问题且具有“原则意义”,目的在于通过办报办刊占领舆论制高点,以“批判的武器”掌握群众。即使在最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亦坚定不移地通过出版报刊进行社会动员。如抗战时期的晋绥边区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仍拿出边区一级机关开支的30%用作《抗战日报》社办报经费。 中国共产党是以组织、宣传见长的革命政党。随着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纷纷采取行动,表达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关切。而当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则反应迟缓无力,甚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来掩盖其“抗日御侮”的不力,并以此敷衍强劲的民众抗日诉求。中国共产党的反应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作战宣言》,第一个公开表明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和立场,通过抗日宣传工作赢得民众的赞许。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在这种新环境下,打好抗日舆论战更有其必要性。其一,中国共产党认为,应当将抗日战争在形式上变为一种集中全民族人力、物力、财力的“总体战”。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今后的任务是:“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打不好抗日的舆论战,则难以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战争中。 其二,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其他新闻媒体的发展,不仅给民众提供一个了解国家与社会的窗口,报刊等媒体主办者亦通过这一窗口建立了一种输出自己立场、态度、价值观的渠道。事实上,当时的国共两党均通过自身创办的一些报刊等媒体壮大声势。此外,还有日伪扶持汉奸创办的亲日报刊,为其侵略行径辩护。如胡恩溥、白逾桓通过其所办的《国权报》《振报》发表亲日言论蛊惑人心。在这种形势下,若不与之论战,任其发声,则难免形成一种媚日舆论,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麻痹民众的抗日意志,最终危害抗日救国大业。 其三,尽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但其内部存在国共矛盾。事实上,抗战期间国民党即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大大小小的“反共摩擦”不可计数。但由于国共双方共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一味使用武力回击则难免加剧两者之间内耗,更何况有造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风险。通过发动舆论战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民众介绍真相,对挑起摩擦的一方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避免冲突升级,这都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其四,抗战爆发后,日本在军事方面占有优势,战争初期尽管国民政府几乎投入全部力量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规模较大的会战,但总体来看仍是损兵折将,大量国土沦陷。国内随之出现“亡国论”等不利于抗战的论调,这就需要通过舆论战来打击“亡国”言论,塑造必胜信念,提振民众抗日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技术助力历史地理学发展
- 下一篇:《论持久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舆论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