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之中流砥柱——访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参加讨论
凝聚抗日共识 领导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各方力量对于抗战持不同态度和立场,形成了复杂的舆论态势,其中不乏一些消极或负面的舆论氛围。当时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这些负面舆论?主张什么样的抗战舆论方向? 岳谦厚:这种负面的舆论氛围在当时相当浓厚。首先是抗战初期由于对战争前景的绝望而产生的避战或亡国的失败主义论调。“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内部仍有求和、妥协的广大市场。如有人认为中日间国力差距过大,不宜轻启战端,主张以退让、谈判来平息事变。淞沪会战发生后,国联布鲁塞尔会议未予日本有力制裁,加上战局每况愈下,甚至连蒋介石亦想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中日战事调停。当武汉、广州沦陷之后,外援几乎断绝,国际局势仍处于绥靖主义阴云之下,消极的“亡国论”甚嚣尘上。加上日本对国民政府的诱降,引发汪精卫集团公然投敌,给抗战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氛围之下,部分动摇分子卖身投靠日本成为汉奸,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国民党军队投敌,中国抗战遭遇更大挫折。针对亡国谬论,鲜明地树起坚持抗日的旗帜,指出抗战胜利的方向,并对失败主义论调进行驳斥,即是中国共产党与“亡国论”论战的主要立场。 其次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不甘心中国共产党势力壮大,既在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发动进攻,又在舆论上指责其“游而不击”。以事实来看,此等言论不值一驳。如果中国共产党真的“游而不击”,又如何能够争取到民众支持,顶住日伪军残酷扫荡,建立了数量众多、面积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又如何能够将军队发展到近百万人呢?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成绩,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实际情况公诸国统区民众,并用事实回应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共军事冲突期间,中国共产党舆论宣传仍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封锁真相,称新四军不听中央号令,将其冠为“叛军”。中国共产党在澄清真相的同时,由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既表达了对国民党同室操戈破坏抗战的不满,又暗示国共仍处“同室”,理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由此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友人同情和支持。 再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际环境改善,正面战场军事压力相对缓解,国民党对日作战积极性下降,出现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对这种态度往往先发制人,批评国民政府的避战反共政策,以国共间的“文斗”取代双方可能的“武斗”。如1943年共产国际因故解散之后蒋介石趁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一些御用团体叫嚣解散中国共产党。这种环境下,毛泽东发表《质问国民党》一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赢得舆论战的一次成功案例,既使国民党反共阴谋得以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蒋介石武力解决共产党问题的企图,又回击了若干御用团体“解散”中国共产党的狂言。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攻势巧妙地化解了国共间的一次内战危机,从长远角度来看,也巩固了国共合作的抗战大局,避免因国共间的武力冲突而减弱抗日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技术助力历史地理学发展
- 下一篇:《论持久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舆论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