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许多学者反对“地动说”。尤其进入北宋以后,太史局杨惟德等人编纂的《景祐乾象新书》以官方的身份直接削去了地四游升降之说。此后,《考灵曜》“地动说”遭到了很大的质疑和反对。除赵与时、张载、鲍云龙等少量学人依然主张地有四游升降等运动外,其他许多学人则对“地动说”进行了强烈的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们习惯从视觉观察到的结果对事物进行解释,天动地静说更为直观,因而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二是儒学与理学将天动地静与阳动阴静、阳健阴柔相联系,甚至视之为社会伦理的基本法则,因而认为大地运动之说“于理未安”(48),不能接受;三是由于《考灵曜》“地动说”本身不够严密和详尽,而天动地静说则有着完整的体系与严密的数值,也经过了各种历法的检测,自然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考灵曜》“地动说”并未因此消失,直到清代,地动还是地静依然是思想家们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无论相信“地动说”,对其加以引用和改造,还是反对它,对它进行质疑甚至攻击,都表明了《考灵曜》“地动说”蓬勃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影响力。 五、结语 综上所论,纬书《尚书考灵曜》所载“地动说”实际上是有异于浑、盖、宣夜三家的汉代第四种宇宙结构模式理论。它认为,日道所在的四表天球在最外面,半径为19.35万里;二十八宿所在的恒星天球在其内部,半径为17.85万里;地体在最内部。地体在天球内自西向东作闭合运动,地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以天球中心为中心,以3万里为短轴、3万里为长轴的椭圆。这一学说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善的大地运动学说,它有着自洽的系统和圆融的逻辑,甚至还设立了确切的数值,很好地解释了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西方直到16世纪还在坚持以地静说为基础的地心说。就这一点来看,《考灵曜》“地动说”远远领先于世界,它的提出,又一次证明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先进与发达。因此可以说,《尚书考灵曜》“地动说”是我国十分宝贵的科技和思想财富,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传统思想文化,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对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都是大有帮助的。《考灵曜》“地动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首先与齐人擅长天文、热衷于奇思异想的文化有关;也有可能受到以《尸子》为代表的早期大地运动思想萌芽和《周髀》家的一些影响;更与西汉时期浑仪的设立和浑天家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汉代第四种宇宙理论无论是天地结构模式,还是大地运动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陆绩、皇甫谧、姜岌、孔颖达等人分别对其数值和理论进行了沿袭或修正。北宋以后,《考灵曜》“地动说”虽然受到较多的反对,但仍然在宇宙论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地静说长期并存,在我国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5-04-11 注释: ①席泽宗等:《日心地动说在中国》,《新华月报》1973年第7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69页;吕子方:《古代的“地动说”》,见吕子方:《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魏征等:《隋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21页。 ③房玄龄等:《晋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4-95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914页。 ⑥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1页。 ⑦范晔:《后汉书》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215-3216页注引。 ⑧房玄龄等:《晋书》第2册,第279页。 ⑨房玄龄等:《晋书》第2册,第279-280页。 ⑩李天飞:《纬书〈尚书考灵曜〉中的宇宙结构》,《扬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