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杜倩萍: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论秦腔(2)


    秦腔与西凉乐对比表*
    
    表中有关西凉乐的部分内容参考:白翠琴.从西凉乐形成发展看民族间文化交融[J].民族史研究, 2003 (3) , 2002:3-31
    二、秦腔陆续吸收他族乐器, 不断增强表演力度
    秦腔使用之乐器,文场包括板胡、二胡、笛、二弦子、琵琶、唢呐、海笛、扬琴、月琴、大号、管子,有时还用笙和大提琴等。武场有暴鼓、堂鼓、板鼓、战鼓、梆子、铙钹、句锣、马锣、铰子等[19]。其中有不少乐器原是我国古代民族所创制,或是通过西域及沿海传入内地的他国乐器,为秦腔伴奏所陆续釆用,例如,二胡、板胡、琵琶、扬琴, 唢呐、铙钹、大提琴等等。二胡,初称为胡琴,始见载于唐朝。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方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一个游牧民族,即奚族,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因奚属于东胡系统,故后称“胡琴”,为二弦胡琴之一。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板胡,又称秦胡、胡手、梆子器、大弦等,音色高昂坚实、尖细清脆,具有很强穿透力。是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弘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 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其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出现并流行。琵琶又称枇杷,弹拨乐首座。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指出:“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20]扬琴,亦称洋琴、敲琴、扇面琴、蝴蝶琴等,波斯人称其为“桑图尔琴”。是明末由波斯经海路传入广东一带,后逐渐传及至中原地区。有的则认为是很早从波斯传入天山南北, 由新疆传入内地。唢呐,也称“唢叭”,最初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新疆拜城克孜尓石窟第38窟的音乐壁画中,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金、元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宜于表现欢快、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景。秦腔伴奏乐器中的海笛,与唢呐相似,又称“小唢呐”。铙钹,为铙与钹之统称,小的为“铙”,民间又叫“镲”,大者称“钹”,属打击乐器。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叙利亚、埃及,后在罗马、波斯等古国皆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流传至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所载,钹大约于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另据《北齐书·神武纪》记载分析,至6世纪初,铜钹已在北魏民间流行[21],渐用于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之中。至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22]。而大提琴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300多年前传入中国。由上述可见,秦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地加入他族的乐器,汲取新鲜成分,以增强自己的音乐元素,使其内涵日趋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另外,从秦腔的身段和特技方面来看,其有八大绝活,即变脸、打碗、吹火、顶灯、踩跷、牙技、尸吊、鞭扫灯花等。[23]这些特技与百戏也有一定联系。百戏是我国各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艺术表演,并多有音乐的伴奏及伴唱[24]。百戏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载,据《汉文帝纂要》所说:“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呑刀、履火、寻橦等也。”南北朝后,百戏又称“散乐”。至唐朝,百戏空前繁荣,其管理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等。表演形式大致分六种类型,即歌舞戏、杂技、幻术、俳优杂戏、球戏、动物戏等。见于记载的有呑刀、吐火、走索、戴竿、相扑、拗腰、角抵、舞剑、旋盘、踏球、戏马、傀儡戏、参军戏、排闼戏、浑脱舞等30余种。秦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时吸取百戏中某些表演形式,成为自己的特技。与此同时,秦腔对其他剧种也产生一定影响。其因流行地区差异,演变成不同流派,分东、西、南、北、中路秦腔。例如,西路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高腔、灯戏互相融汇,并釆用四川方言,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而东路秦腔 (即东路梆子、同州梆子, 也称老秦腔) [25],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形成过程中也产生很大影响。秦腔流入新疆后,则与当地诸族音乐互相汲取,交叉融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