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杜倩萍: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论秦腔(3)


    
    三、汲取诸族文化精华, 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随着斗转星移,文化时空的变迁,秦腔也面临剧目老化、演员老化、观众老化等困境。如何使古老剧种在传承和拓展上找到平衡点,使秦腔更好地符合现代观众欣赏水平,培养年轻演员,吸引新一代观众,此也是秦腔这个古老剧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公案戏。其内容大多崇尚忠孝节义,注重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及家国合一的情操。剧目上万,已抄存的传统剧目有2748本。有关秦腔研究的专著达几十本之多,论文更是数以千计。深为观众喜爱的曲目很多,例如《春秋笔》、《三滴血》、《窦娥冤》、《和氏璧》、《铡美案》、《白蛇传》、《三娘教子》、《赵氏弧儿》等等。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屈原》、《汉宫案》及现代戏《祝福》,《三世仇》、《西安事变》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陈出新, 结合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或典型人物和事件,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 是戏剧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
    同时,在表演形式上如何借鉴他族或海外有关音乐文化长处,使演出更加能吸引观众眼球,提高受众欣赏水平,这也是戏剧改革中当务之急。21世纪初在西北就开始了将秦腔交响乐化,创作演出秦腔交响音乐会的探索[26]。交响乐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而我国交响乐创作开始在20世纪20年代。将大型管弦乐套曲与古老剧种秦腔相结合,用交响乐伴奏秦腔现代戏,使传统名剧经交响乐烘托,将观众引入崭新的视听境界,予人耳目一新之感。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将秦腔、交响乐、歌舞、诗画等诸多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演绎如诗似梦的视听效果。使秦腔音乐与西方传入的交响乐融汇及双向互补,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秦腔交响乐化的探索,既充分发挥了交响乐恢弘辉煌、庄重抒情的特点,又融入秦腔优美的音调,毎一个乐章对应一个秦腔戏曲行当,使秦腔音乐更富有変化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秦腔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外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使其剧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日益灵活多变。故从某种意义上讲,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也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而今乘“一带一路”良机,使“陆地丝绸之路源头”的陕西与“精品丝绸之路”的甘肃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振兴秦腔,共同将秦腔吼到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安徽:黄山书社, 2008:238.
    [2]高益荣.20世纪秦腔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4:1, 14.
    [3]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1505.
    [4]陈岚.秦腔形成于何时[J].大秦腔, 2010, (15) .
    [5]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研究论著选[C].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18.
    [6]王正强.秦腔考源[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20.
    [7]甄业.秦地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J].当代戏剧, 2011, (3) :11-14.
    [8]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遗山先生文集卷37[M], 万有文库本.
    [9]焦循.花部农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8)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10]王琪.“西凉乐——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讲座纪要[J].西北民族论丛, 2016, (14)
    [11]刘昫等.旧唐书:卷45“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5:1958.
    [1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2“礼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5:478.
    [13]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嘉州诗笺注:廖立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14]白翠琴.从西凉乐形成发展看民族间文化交融[J].民族史研究, 2002, (3) , 2002:3-31
    [15]王绍猷.秦腔记闻[M].陕西:陕西易俗社, 1949.
    [1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M].北京:中华书局, 1956:2575.
    [17]房玄龄.晋书:卷56[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4:1533.
    [18]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2“礼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5:479.
    [19]王正强.甘肃戏剧史[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223-224.
    [20]刘熙.释名:第二十二“释乐器”[M].四库全书本.
    [21]李百药.北齐书:卷1[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2:9.
    [22]杜佑.通典:卷144“乐典四”[M].北京:中华书局, 1987:752.
    [23]王正强.甘肃戏剧史[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450-456.
    [24]张裕涵.唐代百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5:1-4.
    [25]陈晓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J].网站:ht t ps://wenku.baidu.com/view/c1fbff2b7375a4178 66f8fd6.ht ml, 2017年12月3日查询.
    [26]彭涛.论秦腔音乐与交响乐的融合与双向互补[J].音乐天地, 2013, (4) :11-1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