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2)


    三、谚语传承文化的方式
    谚语是人们传承认知成果的一种言语艺术,是传承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以口碑的形式在世代的传诵中千锤百炼,成为民族语言的精华,即使在已经被历史湮灭了的西夏语言中,也发现了诸如“山中积雪者高,人中德有者尊”这样的遗存。谚语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流传千年,受其口传性特征的制约,决定了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和民族性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构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从而被广大人民接受,并代代相传。
    (一)俚俗性转化
    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其内涵受当下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历史惯性。谚语在传播文化、思想时,对传承者的文化修养并不做过高的要求,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地转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通俗易懂的短句中,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接受,代代相传至今。
    1.对传统文化的转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用“义”、“利”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这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儒家的核心主张是“和为贵”。“和谐”和“中庸”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不仅儒家,佛家、道家、墨家等诸家,也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
    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很多寻常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君子喻之于义,小人喻之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等传统思想的表述,然后人们将这些思想俗化为:
    宁可无财,不可无耻;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人怕私,地怕荒;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和气能招千里财,让人三步自然宽;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君子争理,小人争嘴。
    较之于四书五经的传统学识,民间谚语对传承者的文化修养要求显然不高,而是通过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地转化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也正是有赖于这“接地气”式的文化适应性,谚语在民间得以流传广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谚语这一载体,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承。
    2.对科技文化的转化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字,如“禾”、“田”、“圃”。以农业为本的经济结构和以农为本的民族意识,让民间谚语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我国古代农书就有了大量的农谚,例如,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汉代的《田家五行》中有“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农民作为谚语的创造人和流传人,决定了我国农谚的丰富性。人类在几千年的劳作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摸索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形成了各地方的物候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将其浓缩到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形成了许多农谚和概括性语言,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农事谚语和物候谚语,经过当代科学家的考证,大多符合科学规律,时至今日,仍可广泛适用。
    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
    冬耕深一层,好比上层粪;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沙山花生土山粮,高地芝麻洼地豆;
    冬挖一口塘,秋收万担粮;
    春雨少,用水浇,夏雨多,开渠沟。
    自古以来,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大量记载了观天的详细记录;秦朝开始有二十四节气和各月大致的气候和物候记载;南北朝时期则总结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侵情返逆,劳而无获”的经验。观象台的建设在明代开始实施,至清末,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相继建立气象观测站。然而,这类较“官方”的气象信息,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略显鞭长莫及。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根据多年的观察积累的丰富经验,自发总结出了无数经典的气象谚语,成为民间的“天气预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气象谚语所承载的学识,不需要人们学富五车,只要认识动物,会看云听风就可以精确把握。而通过世代人民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代代补充,这些知识的增长,今天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蚂蚁搬家,天要下雨;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乌鸦沙哑叫,大雨马上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露宜出门,晚霞行千里;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又如,《广西地方地·永福县志》中有载:广西永福的潮水岩(又名龙岩),位于永安乡枫木村村公所驻地枫木村南面偏西,岩在石山上,周围也是高大石山。该岩从古至今,有不定期的潮水往外涌出。有时虽晴空万里,但岩内却突然潮水涌出,大则2立方米/秒,直泄山下,好似白龙。潮水时间长则半天,短则几分钟。有时岩外山洪暴发,岩内却无潮水,天晴则倒有水潮。潮水岩起潮水的缘由,至今尚未有科学的解答。但当地群众通过长年的观察,总结了潮水与气象之间的规律“早潮晴,晚潮雨;中午潮水必天晴,潮后三天无雨必长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