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话语(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55 《西北民族研究》 马戎 郑惠元 参加讨论
注释: 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24350/answer/49504626 ②许多边疆部族首领的姓名和活动通过汉文史料得以流传,甚至古代印度的许多地名今天需要通过唐代玄奘的日志来加以考证。汉文文献是研究亚洲各国历史的重要宝库。 ③这套丛书包括《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李鸿然,2004)、《20中国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编年》(赵志忠,200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梁庭望等,2006)、《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梁庭望、张公瑾,199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马学良等,1997)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李德洙,1994)和分族别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但是这些丛书极少受到汉族学者的关注。 ④在此期间,“日本‘言文一致’运动,实是借语音中心主义来消除汉字的影响,找寻属于日本的‘民族性’”(黄华,2014:212)。 ⑤当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上升之后,西方世界开始“平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些很难翻译但是发音简单的中国词汇,便被西方人直接借用中文发音来表达,如“gung fu(功夫)”、“guanxi(关系)”等。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的一些词汇(如sushi寿司、Geisha艺伎等)也被收入英语词典。 ⑥更准确地说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语言(英、法、俄、日、西班牙语等),在与亚非拉有殖民地历史的新生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时,也主要采用已成为当地官方语言的前殖民者的语言。 ⑦前苏联的联邦制里,各民族共和国是以“命名民族”为主导的管理各族居民的行政单元,而且中央政府一度强力推行各共和国官员的“民族化”。 ⑧另一个新词“ethnicity”(族群性)对应于“nationality”(国族性、国籍)。我国把“中华民族”译为Chinesenation是适当的,但是把56个民族层面的“民族”译为“nationality”是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