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宽: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特点及定位(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3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汪受宽 参加讨论
第二,丰富的口述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歌中唱道:“古人讲,老人谈,一代一代往下传。树有根,水有源,好听的话儿有歌篇。没有文字好记载,侗家无文靠口传。”[4]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口述历史,许多民族有专职记忆和传颂历史的人员,如彝族“奢哲”、哈萨克族“谢吉列西”、黎族“道公”、“奧雅”等,他们以神话、史诗、故事、谱系等形式传承本民族早期乃至后来的历史和思想。这些口述历史反映了本民族对宇宙生成、环境自然、种族起源、图腾崇拜、民族英雄、历史事件、民族关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记忆和认识。各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历史,有的为本民族的学者用民族文字或汉文记录下来,有的为历代中原史书所记录,有的一直口头传承至今,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鲜卑拓跋族早期游牧北方,“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记录焉”[5]1。这些口传历史中有被称为“拓跋史诗”的《真人代歌》,“上叙祖先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5]2828。古突厥民族关于其族源的传说之一,言其为匈奴别种,被邻国灭后只剩下一位十岁小儿,长大后与母狼交合,邻国派人将小儿杀死,有孕的母狼逃到高昌国北山,生十男,其后各一姓,阿史那即其一。显然,古突厥最早的民族记忆就是部族从神到人的狼图腾。哈萨克先民对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局限于神创造了人类的形体,更要给予人类灵魂。称创世主迦萨甘创造了天地、太阳和月亮,“还要给大地创造主人。于是,就在大地的中心栽了一棵‘生命树’。生命树长大了,结出了茂密的‘灵魂’”[6]。迦萨甘用黄泥捏了一对空心小泥人,晾干后,就将灵魂放进去,创造了哈萨克的先祖阿达姆阿塔和阿达姆阿娜。两人长大后婚配,生了25胎双胞龙凤胎,后来发展为25个部落,再发展为各个不同的民族。人口很少的独龙族、赫哲族也有本族关于人类起源、民族英雄、住地迁徙的历史传说。 土家族、拉祜族、基诺族、黎族、台湾原住民等和汉族一样,都有洪水记忆和兄妹通婚、人类繁衍的传说。如土家族神话《洪水登天》,讲从前有七个兄弟(一说五兄弟)抓住了雷公,准备把它烹煮来吃。雷公用计逃回到了天宫,为了惩罚七兄弟,怒降七天倾盆大雨,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只有罗公、罗娘躲在葫芦中得以逃生。洪水消退后,兄妹经过几番周折,根据天意成了亲,生下了一个肉坨坨,肉坨坨被剪成了几块。这些肉块掺和着泥巴撒出去就成了土家。柯尔克孜族创世神话说,野鸭鲁弗尔创造了天地万物。这既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也隐含有先民对洪水的记忆。 由称为玛纳斯奇的演唱者世代传唱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描述了柯尔克孜人离开叶尼塞河西迁到天山地区以后,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八代带领柯尔克孜人,团结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民族兄弟,反抗克塔依(契丹)和卡勒玛克人(蒙古部落)的斗争,展现了柯尔克孜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画面。蒙古族“有许多支系与部落是阿阑·豁阿的后裔(nasl),如果将他们的人数统计一下,[他们的总数]将达一百土绵以上。所有[这些部落]全都有清晰的系谱(sajareh),因为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nasab)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当做氏族(millat)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qabileh)和起源”[7]。蒙古族史学巨著《蒙古秘史》(蒙古语言译《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所载上起孛儿帖赤那的成吉思汗祖先世系,就是根据族人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及传说撰写而成的。 鲜卑吐谷浑和蒙古族都有折箭教子的故事。前者见于《魏书·吐谷浑传》,言吐谷浑国主阿豺有子二十人,长子名纬代。阿豺暴病,临死召来诸子弟,说要将君位给侄子慕璝,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团结起来,“阿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5]2235。而《蒙古秘史》所载,除了主人公换成阿阑·豁阿和他五个儿子以外,情节基本相同,两个故事的中心意思是教导后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克敌制胜,使家国兴旺。 此外,壮族流传有《侬智高的故事》《唱乱离》《冀王拜寿》《洪宣娇》《刘二打番鬼》等历史故事。苗族流传有诉说生活痛苦的苦歌、“反官家”的反歌等人民生活和斗争史的咏叹。回鹘族《乌古斯可汗的传说》、藏族《格萨尔王传》、壮族《刘三姐》、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蒙古族《江格尔》、赫哲族《伊玛堪》、达斡尔族《莫日根史诗》,虽产生于不同时代,却至今是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精品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堪比脸皮的“泊里红席”
- 下一篇: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