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路芳: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与再生(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包路芳 参加讨论
四、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融入与再生 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历史最为悠久、最具特色的店铺之一。王回回家族二十多代人,经历了城市街边摆摊、经营专业药铺、多种经营、国家职工等巨大的业态和身份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将收回的济安堂药铺房产改变为书店、文具店,再到咖啡馆和家庭博物馆,未来还计划建立济安堂民俗院。王氏家族数百年的职业和身份的演变过程,很好地展示了民族文化进入城市、融入城市并因势而动、顺应时代,不断适应城市社会变化的成功案例。曾经的杨梅竹斜街就是一条前店后厂、作坊式的商业街,随着新时期大栅栏更新计划进入,新一代的经营者通过保存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借助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时代概念,重新打造这片历史街区,推动着这条街区的新生发展。 民族文化进入城市生长,大致遵循从流入城市谋求生存到适应城市、进而认同城市,最终融入城市的逻辑顺序。融入的过程就是适应城市和认同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准备会涉及很多要素,但最基本的则是知识的准备、技能的准备、现代城市文明素养的准备、民族文化和普同文化对接中的心理准备。[7]知识、技能、文明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属于人的素质的范畴。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并最终融入城市,既要为城市贡献独特的服务内容、增添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也要努力适应和顺应城市文化、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无论是王回回狗皮膏药,还是今天城市里流行的新疆饭馆、青海拉面都是如此。 从进入城市到融入城市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逐渐实现水乳交融,都需要时间来发酵,其间必然要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考验,不可能是简单的直线进程。特别是在社会大环境剧烈变化、面临文化断裂的情况下,王氏家族主动应对外来文化剧烈冲击与保存固有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积极发扬老字号药铺的文化品牌优势,在保留药铺和自身原有文化身份与特征的前提下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追随社会变迁的脚步,积极调适。在保留特色文化与适应时代变迁中找到平衡点,及时做出选择和完成自我转型,主动适应、不断调适、与时俱进。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王氏家族不断提高社会参与意识,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探索适应自身的新的生存方式,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在目前北京旧城保护和更新改造的大背景下,这个老字号店铺的转型升级和文化适应与再生过程尤为引人关注。从药铺、书店、文具店到咖啡馆和家庭博物馆,再到未来计划建立民俗院的转型升级,这家老字号店铺不仅是大栅栏街区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少数民族主动参与到社会变迁之中,通过坚持自我文化身份、基于时代及时转型、提高社会参与意识,不断促进文化融入、创新与再生的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卜茂生:多民族文化构建的旷古瑰宝
- 下一篇:吴玉萍:从祭品到图腾,羊是怎样成“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