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包路芳: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与再生(8)


    北京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交相辉映。“无论她的都市风貌,还是文化内涵,都展现了五彩斑斓的民族特色。京师不但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融汇中心。”[8](P.71)北京城市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各民族的互相包容和相互学习,更离不开多元文化的协同推动,这既是历史资源的不断叠加,更是吸纳整合多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北京是六朝古都,历经汉、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多个民族统治,历史上就是多民族散居地,少数民族在建设北京和发展北京的历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元明清时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和巩固的时期,特别是元清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上升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通过生产、贸易以及社会生活的互动,逐渐融入北京地方社会。近代以来,北京日益演变成汉族、满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多民族文化百花园,各民族的辛勤劳动与和谐共生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北京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益突出,各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相互联结更为密切。1964年以后,北京市非世居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快于世居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常住人口中满、回、蒙古、朝鲜、土家、壮、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均已超过万人,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1个。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少数民族成分达到55个,成为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城市之一。尤其是1990年以后北京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增长,一方面促进了首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及城市多元化的协调发展。根据“六普”数据,北京市各区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北京每一个区县都有3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 
    多元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交汇与整合,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长期相互吸纳、相互影响的过程。数千年的历史为北京的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积淀,中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也形成了北京文化的特色。“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边界的频繁穿越或被穿越的过程,也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9](P.7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迅速增强,各民族在交融中共同点不断增多。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入与共生既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也是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球化时代,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正在打造文化繁荣、开放包容、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城,未来将呈现出更丰富的多元文化特色。 
    随着北京城市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北京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丰富了北京市的多元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城市化、城市多民族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民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北京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形成首都的核心魅力。北京处于社会发展与文化碰撞最前沿的城市,汇聚了56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结构和特征。在人口快速流动、民族交往频率增加、不同民族交融共处、多元文化碰撞与互补中,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力,也丰富了北京精神的包容内涵。促进民族交往、增进民族交流与城市融入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只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城市后,才能保证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少数民族在北京的良好发展对全国的少数民族城市化起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尤其是在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将对全国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的变迁,勾勒出新旧北京的面貌和巨大变化,更展示出少数民族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积极调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成长的生动案例。顺应时代变化,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政府引导,特别是发挥少数民族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既是古老城市焕发崭新活力的城市发展要求,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admin)